《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 文眼 ,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 文眼 ,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 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散文有 眼 ,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 心里颇不宁静 ,是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的 片言 ,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 荷塘 与 月色 。因为 心里颇不宁静 ,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 文眼 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为什么会突然说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 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 我的南方 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 一条路 而已。 因此,如果要深究, 惦着江南 便有着身处忧烦而忆往怀旧的意义。 3、体会文章的回环婉曲之美。 名曰 荷塘月色 ,但开篇不立刻将荷塘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而是先说 心里颇不宁静 。可是又不说如何不宁静,而是心想荷塘,有欣然前往之意。走在通往荷塘的路上,环顾四周,似无意于写美景,反渲染环境的阴森可怕;心有所想,但不是惦记着荷塘的美好,而是想驱除内心的烦闷。在真正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目之前,还先来一段做 自由的人 的议论,像在摆脱自己,又像在肯定自己;既是议论,又是抒情。经过几番曲折,换了心境,调整了心态,才真正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对自然美的感受才见真切了,挥洒笔墨才有情韵了。 在写尽荷塘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写到 我什么也没有 时,似乎要回到现实中来了。不料,又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的。但思绪突然中断,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终于回到现实中来。最后 轻轻地推门进去 ,与开头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形成呼应。虽然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净化,中间波澜迭起,但都在 轻轻的 和 悄悄的 情境中进行,与 荷塘月色 幽静、朦胧的气氛是和谐一致的。 4、课文的写作背景是怎样的? 过去对本文的解读一直重视写作背景,那么文章是写于怎样的背景之下呢?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 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斗争,但是在 四一二 政变之后,他从斗争的 十字街头 消失,钻进古典文学的 象牙之塔 了。他毫不掩饰地表白这种思想的变化: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在这三条路里(指政治上的左中右三条路──编者),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哪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如果要知人论世地鉴赏本篇课文,可以循此揣摩作者写作本文的思想来由。但不宜过多地挖掘课文的 政治性 思想性 因素。 【《荷塘月色》问题探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0c2316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