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诗词研究现状

时间:2022-07-26 00:18:1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对其诗歌的研究

台湾辅仁大学包根弟指出:范的文章诗赋皆为其本性学养之表露,因此范公诗中无一咏及男女私情和家庭亲情之作,由此亦可证范公自言“许国忘家,亦臣自信”所言不虚。观其诗歌,查其主张,见其行事,可知范公实为一言行合一之君子。张念书、 [57]陈光宪 [58]、王兆 [59]、周先慎 [60]、王玉梅 [61]、陈柯、刘洪生、诸葛忆兵、郭艳、汪锋、周兴涛等人的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范诗。

如陈柯从当时诗坛的总体形势入手,通过对范仲淹人格影响和其诗作进行全面分析认为:范仲淹激扬了宋代的士风,积极倡导诗文革新,力矫晚唐“三体”余风的不利影响,为宋诗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其诗作对抵制东州逸党诗人的狂狷诗风,推动宋代诗歌创作革新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62]

而刘洪生对5卷《范文正公文集》中的250余首诗歌的考察之后把他的诗总共分为6大类:揭露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描写边塞生活,反映当时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抒怀诗;咏物诗;描写山水风光的诗;酬寄诗。同时他还指出,艺术角度纵观全部范诗,古体、近体,长篇短制,五言、七言、杂言,以至于歌谣等,各体具备,而且技巧娴熟。具体而言,有如下四个特点:长于比摹,善于捕捉新鲜生动的艺术形象,有着极强的艺术魅力;清新自然,纯真质朴,诗如其人;长于议论、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从源流关系看,范仲淹反映社会问题的诗,风格接近王禹称,同属于当时的“白体”,学习和继承了白居易的新乐府精神。最后他总结指出:范仲淹的诗歌成就是显著的,不仅在宋代诗坛上、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都应有他的一席之地。而人们讲论他的文艺成就时,只谈他的文和词而不论其诗,或者无意识地使他的诗淹没于他的文和词之下,这都是不全面的,也有欠公允。 [63] 诸葛忆兵称范仲淹的诗歌“浩然之气不可及”,他指出,“诗言志”,因此,诗歌更能够恰如其分地从文学的角度表现范仲淹的精彩人生。对范仲淹诗歌创作进行全面的疏理研究,是范仲淹研究过程中亟待弥补、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由此,他指出,范仲淹基于现实治理之立场,本乎儒家“诗教”之主旨,诗歌创作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因此,他的诗歌创作首先是他政治家品格和胸襟的从容展现。同时,范仲淹辗转各地为官,浏览了诸多大好湖山,诗人将对景物的欣赏和仕途挫折带来的情绪波折,都寄之诗歌,显示其生活审美情趣的丰富多彩。范仲淹为人刚直不阿,充满浩然之气。这股浩然之气贯注到诗文创作中,形成其鲜明特色,但范仲淹日常待人却



极其平易,其诗歌总体风格与之相似,皆以“平和温洽”见长。 [64] 郭艳重点论述了范仲淹诗作的分期问题。他指出,范仲淹诗歌以庆历新政失败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以积极进取、忠君济民为主旋律,后期则增加了对倾慕闲隐、向往归退的表现,而忧心天下和旷达自适之情则贯穿他一生的诗作。在艺术上,他的诗五言七言皆有,古体近体俱备,特别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或寓意高古,或托志清虚,意境高远,自然清新,恬淡质朴,醇和雅静,可称得上是宋诗中的精品。他的诗歌创作无疑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引导当时宋诗向平淡简约的方向发展,为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诗歌革新拓宽了发展空间。 [65]

汪锋则探讨了范仲淹在饶州的诗歌创作情况,他指出:宋景佑三年范仲淹被贬谪到饶州府,他在饶州任上仅有岁余,但却留下了很多的诗歌,且这些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范仲


淹诗歌创作第二次高潮中的重要一段,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期,它为奠定范仲淹在宋代诗坛的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66]

周兴涛则在总结前人著述的基础之上,重点论述了范仲淹诗歌之“清”他指出,范仲淹的诗歌数量不多,不过300余首。但内容丰富,或揭露社会矛盾,关心民生疾苦;或描写边塞生活,反映民族矛盾;或描述壮丽的山川,抒发壮志情怀;或咏物咏史,反思过去。形式上,近体多于古体,晚年律绝更是炉火纯青。诗是他人格的外化,以淳朴浑厚为显著特点,表现手法以白描见长,语言平易清新,也擅长议论,因师承多家,风格不拘一体。从微观的角度,用细读的方法,周兴涛从范仲淹诗歌发现了“清”字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在初布梳理的基础上,他认为其诗语言清新、意象清淳、意境清空灵动。最后,得出结论:范仲淹以清为美的诗歌审美追求对宋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67] 3.对其词的研究

台湾师范大学王熙元指出:范仲淹词以精粹的语言,细腻的手法,融合其高才,情思与深情,发挥其高度写作技巧与表达艺术,留下几首文学精品,为词苑增添奇葩,其情韵风骨,卓尔独立,影响后来的词风,则范词的文学价值当可肯定。

新加坡大学皮述民禁不住赞叹道: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今天所能见到的五首范词,不但篇篇是佳作,甚至使人有字字珠玑之感。范词不载于其全集,他的词都是后人零星收集的;也就是说,今天传下来的范词,全属其传诵人口之作,是令人百读不厌的的精品。就仅仅存的五首词说,古今词选者均异常重视它们的存在,这就证明了范公的词做确实是精品,成就非凡。总看范公词



做,历代选词诸家,肯定了他的成就;近代部分治词史者,也承认他对后人后世词风之影响。范公虽仅传词五阕,也可以说算不朽了。

韩国檀国大学车柱环指出:我们通观范公的五首词,就可以发现其写景入微,用事恰当,抒情真率,格调自然,实不愧秀逸之作。而且范公的五首词都能够吸引词评家的积极关心,这一事实已经充分的证言范公词保持有其独特的价值。

内地学者方健指出,尽管传世范词仅有5首,但其出手不凡,笔调幽婉,理致深蕴,情景苍凉,语言典雅,温润秀洁,堪称大手笔。乃至汤圭璋誉之为苏辛两家的先驱,称其词“有境界,有气魄,豪迈沉雄” [68]同时,方还指出,关于范词的风格,五首词似各有侧重,但无疑以《苏幕遮》《渔家傲》《御街行》为佳。尽管对于范词的理解,不妨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为好。但范词品频高,多能即景抒情,突破之写一己悲欢的模式,而能开拓词之意境,却又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堪称大家。 [69]

而张震英则在对欧(阳修)范(仲淹)词比较后指出,范仲淹一生功业彪炳,本无意在文场上争名,因此作品不多,但仅从其存留的少数词作及其表现出的词境上,即可看出范文彩之盛与气度之恢宏,范可以说是宋初文坛上不以文显却又独树一帜、不同凡响的大家。范词兼有婉约和豪迈两种风格,对后代词风的发展有着相当的影响。他的词作已超越南唐的藩篱,显示出词坛开拓与解放的先机。 [70]

韩富军则称范仲淹的词是“志”与“情”的统一,他指出,范仲淹的词作不丰,《全宋词》仅存五首,但他的词对豪放派和婉约派都有影响,后人评价很高。词作不仅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还诉说了他的百转柔情,展示了这位北宋名臣的另一个侧面。而且,无论是范仲淹的勒石燕然之志,还是他的千回百转之情,都令后人读之回肠荡气,余味隽永。 [71] 张艳在分析范仲淹的词做成就时以《苏幕遮》和《渔家傲》两首词做为例进行了论述,她认为,范仲淹的词作,在题材上拓宽了当时宋词的内容,表现出宏深阔远的艺术境界,有力地


冲击了宋初“诗庄词媚”的观念,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导,在宋词发展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72] 陈鑫、刘尊明两位指出:北宋初年,一代名臣范仲淹在荒凉苦寒的塞外边关写下了《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千古绝唱。这一佳作在当时即引起了巨大的震撼,在其身后更是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接受史长河。范氏以其非凡的创造力和革新精神带来了词体的开拓与新变,对以后的词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后,苏轼、黄庭坚、周邦彦继承范仲淹的革新精



神,分别向着三个不同的方向努力开拓,各自衍为一派。 [73] 张晓艳在比较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和崔与之的《水调歌头?题剑阁》这两首不同风格的边塞词时指出:尽管它们内容表现、情感表现、风格表现各有侧重,但均具有鲜明浓烈的时代特征、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豪迈壮阔的艺术境界, 这也启示我们对古代文学流派风格的探讨是没有止境的,文学的多元化发展问题将是我们研究的永恒主题。 [74] 沈鹏云、阮素芳均以“羌笛幽愤,苍凉悲壮”为题对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进行了赏析。沈鹏云指出,这首词的上阕写塞外秋光,作者用“雁

阵、边声、千峰、长烟、落日、孤城”构成了塞下秋时的特异景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由于“燕然未勒”不能还乡,伴寿悠悠的羌笛声,“征夫”流下忧国思乡的热泪。 [75]阮、沈二人均指出,此词属边塞词的先声,在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写的羌管忧愤,慷概悲壮,书写出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趁业的可贵精神,奏响了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他一改北宋初期的“灯红酒绿” 男女相悦”的文人词,开辟了“羌笛幽怨,苍凉悲壮”诗词范例,也在词史上开了边塞词的先河。从我国词史发展的角度看,这首《渔家傲》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76]

谢晓红以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为题就范公词作内容、艺术上的特点以及其以民为先的为官之道进行了阐述。指出,范仲淹一生虽词作不多,全宋词录有五首,而字字玑珠,颇具大文豪风范,其词风上承唐诗遒劲之风,词作慷慨悲凉,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更值得重视的则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开源导路。真可谓是为官为文均堪称楷模,流芳百世。 [77]

姜艳秋则称《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为“宋词奇葩,词坛一帜”,他指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描述了边塞独特景象,表现了守边将士在极艰苦的环境中思乡而又功业未就无以回归的心情。在内容上开拓了词的新领域,在风格上开豪放派词的先河,并且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谈词不能不谈《渔家傲》论词人不能不论范仲淹。 [78]韩杰则从补缺的角度,对范仲淹《渔家傲》进行了赏析,他认为范仲淹的《渔家傲》写的苍凉悲壮,慷慨哀婉,忧国忧民。戍边将士身孤而心不悲、力薄而思建业的精神充溢全诗,真可谓是一首名留千古的戍边之曲。 [7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13f9f716fc700aba68fc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