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三种对话方式 张市店小学 邱尾巴 小古诗文教学属于阅读教学。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理解所谓“对话”呢?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来说,这里的所谓对话,即可以理解为文本向读者说话,或冷静细述,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而作为阅读者的我们,则以自己的理解或困惑去回应作者和作品。这样的一种对话,可以说是无声胜有声。 那么,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多维的对话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笔者认为,猜读、诵读、比较阅读,是古诗文教学中三种较为有效的对话方式。 一、猜读——鼓励和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猜读,是指在初读古诗时直接从诗歌整体上揣摩、猜测诗文的大意、诗人的情感的阅读方式。小学生的知识积累少,阅历浅,但是对浅近的古诗还是有蒙眬的感受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读诗的感受,哪怕他们说得支离破碎,甚至偏颇错误也无大碍。因为只要在老师指导下反复诵读、多加揣摩,就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生活少不了“猜”字:猜老师的意图,猜考试的题目„„与其让学生“猜”得没了自我,不如让学生猜得主动一些,猜出自己的知识基础、文化背景、情感体验和认识水平等,以便老师能更好地协助他们。 二、诵读——促进和调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课程标准非常强调诵读这种语文学习方法。笔者以为:诵读实际上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从古诗教学来说,这种对话有以下一些丰富的内涵。 1.与古诗中生动的形象对话。 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大多具有鲜明的形象。“红杏枝头春意闹”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的雄浑形象„„在诵读中,学生对诗意的揣摩感悟,就是在与这些美好生动的形象对话。 2.与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对话。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要带领学生在诵读中品尝诗歌形象的“味道”,悟出形象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在诵读中,学生能够能体味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之情,体味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一腔爱国热情。 3.与古诗中的语言技巧对话。 古诗文中的语言技巧,也是学生在诵读中与之对话的重要内容。如学生通过诵读,谈出了他们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的理解:“从这个‘闹’字中,我感到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大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从这个‘闹’字中,我仿佛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但如果把‘闹’换成‘浓’,就不一定有这种感受了。” 三、比较阅读——升华与拓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1.在对话中发展概括能力。 教材中的古诗多是两三首、三四首一起出现,几首诗之间有内在联系。如《山行》和《江雪》同是借景抒怀之作,在经历了“猜读”、“诵读”之后,让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并给它们拟一个共同的题目。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红彤彤的情景,《江雪》描写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红与白》。”有的学生说:“《山行》描写的是秋季,《江雪》描写的是冬季,所以我给它们拟的题目是《秋与冬》。”这两种回答分别从意象、情感两方面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在对话中陶冶美的情趣。 相同或不同作者的风格不同的诗,也可以进行对比联系。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美是西湖瞬变的美,由“白雨跳珠乱人船”的“乱”瞬变到“水如天”的静,这种变化充满着动感美;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美是一种色彩的美,色彩浓重,充满着早晨的静谧。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感受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之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油然而生。 “猜读—诵读—比较阅读”三种对话方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如果纵向联系,可以理解为古诗教学的三个层面。“猜读”是引入对话情境,“诵读”则是与作者开展心灵的对话,而“比较阅读”则是为了拓宽古今对话的空间。当然,也可以考虑学情的需要、学习的内容等因素,单独选择一种或两种方式进行优化组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1a420948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