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①故关:故乡。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淡、直白。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反而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 “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承接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一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 “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飘零不定的生活。 D. 诗以“悲”字贯穿全篇,句句扣紧主题,基调悲凉,哀婉动人。最后一句“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令人回味。 14.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三)名句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年轻的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脱离官场、如释重负的愉快心情,是《归园田居(其一)》的点睛之笔。 (3)曹操《短歌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李白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分) C (是诗人自己少时丧父,身世飘零) 14.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离别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条2分,写出3条即可) 15. (1)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得开心颜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补充:{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气氛,从衰草落笔,时令当在严冬。郊外枯萎的野草,正迎着寒风抖动,四野苍茫,一片凄凉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故人,自然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此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颔联写送别的情景,仍紧扣“悲”字。“路出寒云外”,故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离而去,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依稀望去,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这里写的是送别之景,但融入了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这一笔是情藏景中。“寒云”二字,下笔沉重,给人以无限阴冷和重压的感觉,对主客别离时的悲凉心境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友人终于远行了,留在这旷野里的只剩诗人自己,孤寂之感自然有增无已。人归暮雪时紧承上句而来,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句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 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还是没离开这个“悲”字。“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人生少孤已属极大不幸,何况又因天宝末年动乱,自己远役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呢。这两句不仅感伤个人的身世飘零,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动乱和人们在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感情沉郁,显出了这首诗与大历诗人其他赠别之作的重要区别。诗人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识君迟”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高潮。 尾联收束全诗,仍归结到“悲”字。诗人在经历了难堪的送别场面,回忆起不胜伤怀的往事之后,越发觉得对友人依依难舍,不禁又回过头来,遥望远方,掩面而泣;然而友人毕竟是望不见了,掩面而泣也是徒然,唯一的希望是下次早日相会。但世事纷争,风尘扰攘,不知何时才能相会。 (3).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8fddfbafec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