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中关于长夏的谜团 《素问·刺要论》日: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 《灵枢·五禁》日:戊己日自乘四季”。 黄帝内经 皆是“脾不得独主于时”思想的反应。 《素问·风论》: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 《灵枢·本神》: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 死于季夏 《灵枢·五音五味》:脏脾,色黄,味甘,时季夏 黄帝内经 可知五行土居于孟仲季(一年分四季,春、夏、秋、冬。每三个月为一季,即孟、仲、季。)的季月,又可称为“季夏”。 但是《内经》又有'脾主长夏'的观点。 《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关于长夏的论述往往使人困惑,长,当读掌zhang。后人医家基本都从之,但又奇怪既有季夏又何来这长夏之说?“季夏”等同于“长夏”吗?为什么一会儿云“脾不主时”,一会儿又云“脾主长夏”?学者们往往认为两者是等同的,其实大缪,“脾主长夏”其实是后人传抄错误,在老官山出土的扁鹊遗书中明确写道“胃主长夏”!季夏不等于长夏。 “长夏”之名是医学界为强调土的“长养”作用而产生的提法。 王冰注《素问·脏气法时论》称:“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于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 王冰认为土“长养”在未,所以“未”称为长夏,但是又云“夏为土母”,土之母即火也,火在地支为巳午,怎么会是未土呢? 在《李虚中命书》对此有明确的论述“既曰「水土俱生申」,又曰「土生巳」,何也?水土生申,阴阳家之说也。土生于巳,医家之说也。盖五行之中,惟土分体用,厚德载物。居中不用者,土之体也;散在四维,如旺四季一十八日,土之用也。体生于巳,乘父母之禄。用生于申,继父母之位而生也。” 在医家,居中之土乃阳明胃,是水谷之海,天干为戊土,其寄生在巳火之中,命理为戊禄在巳也。脾为己土,己土正位在未,乃坤之正位。启玄子王冰不明戊己之别,错指脾为长夏,其实脾为辰戌丑未四季土,称为“季夏”,寄于四季末,而胃主长夏之时,两者内涵是不同的,看《内经》时候需要注意。 这种分别有何内涵,在人体有何印证? 其实《太阴阳明脉解》篇已经解释了脾胃的区别。肝心肺肾皆有脉口侯气:手太阴脉口侯肺,手少阴脉口侯心,足厥阴脉口侯肝,足少阴脉口侯肾,分别应左足,左手,右手,右足而诊四脏,独足太阴脾因其无正主,故而无脉口在于手足,古圣以胃脉代脾脉以诊。 阳明乃胃脉,有人迎及冲阳两个气口可侯脉。人迎为上为阳,冲阳为下,为阴。上者侯风邪,下者侯湿邪。冲阳脉诊即仲景趺阳脉诊也。《太阴阳明》云“足太阴者三阴也,故太阴(脾)为之(阳明胃)行气于三阴” ,因此以阳明脉之冲阳为气口,侯足太阴脾脉也。马王堆汉墓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载“太阴脉,是胃脉也”,《素问》作“脾脏者,常藉胃”就是此理,就是此意。有的专家学者如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黄龙祥,因为不懂这里面的术理,认为帛书这句话表明“太阴脉先是胃脉,后来在内经中太阴脉变成脾脉,表明古人经脉理论的发展变化”,这完全是对先圣理论的误解和自以为是,类似持这种错误观点的专家教授比比皆是,把中医搞得一塌糊涂。 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脾能散胃中水谷精华于肺,可见胃中水谷精华必借脾脉而能上肺,脾胃紧密配合。脾藏营,营自中焦而上输于肺,营能泌津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01776633f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