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兵团精神三下乡总结报告

时间:2023-02-02 03:06: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兵团精神

序言

2011724日,由石河子大学思政部部长,政法学院党委书记闫卫华带领的暑期三下乡国家重点团队“追寻红色足迹”社会实践团一行20人从政法学院正门前出发,奔赴戍边大师——农九师,开展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通过此次

活动,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兵团精神,指导兵团现代化建设。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兵团精神在踏上征程的一刻便拉开了帷幕。行车途中,红色歌曲唱响车厢,随行老师还从各个方面对兵团作了详细讲解。汽车经过沙湾、克拉玛依、额敏,穿过绿洲、山区、谷底,于下午四点做最终抵达此行的第一站——裕民县161团,这片遍布英雄足迹的土地。

英雄在山间

行车驶向裕民县的161团师部驻地,远远的,便看见了团部大楼上。。几个红色的大字。下午六时许,161团中学的魏校长向实践团讲述了161团的光荣历史,反复突出了孙龙珍的英雄事迹,让实践团成员深受感动。

为了寻访英雄事迹,感受英雄精神。次日,实践团继续前行,深入巴尔鲁克山。在裕民县近郊,一座清真陵园映入眼帘,陪同人员介绍,这就是阿什拜墓地。阿什拜,一位生于1889年,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巴尔鲁克山的儿子,在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为苏联捐赠了500匹鞍具齐全的军用战马;为支援抗美援朝,捐献了价值一架战斗机的黄金财产,资修建了塔城市到裕民县之间的巴什拜大桥。培育出了稀有地方良种——巴什拜羊……其爱国情结如同巴尔鲁克山,绵延天地之间。

在巴尔鲁山山中,实践团有幸见到了巴尔鲁克山中马背上的白衣天使——梅莲,一位质朴中年妇女,20年如一日,跋涉与巴克鲁山中,顶风冒雪,忠实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每年接出诊多大4000人次。

临近在中哈边界线,一片整齐的房子落于山脚,那就是我们一路向往的孙龙珍民兵班。实践团参观了孙龙珍烈士纪念馆,心怀敬仰聆听了班长孙雪的详细讲解。如今的孙龙珍民兵班,12位巾帼英雄,他们除了承担与普通职工同样的劳动任务之外还要站岗、巡逻、扑救山火,守卫这片疆土。她们就是时代的英模!看着她们一张张被阳光亲吻得黝黑的脸庞,不敢相信她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从大学的校门中刚刚走出来的大学生们。这让我们深深震撼!

烈士不在,精神长存。孙龙珍烈士所在的民兵班随即被改名为孙龙珍民兵班,至今已经换了12任班长了。在孙龙珍精神的感召下,孙龙珍民兵班的战士们坚守在16111连的土地上。同孙龙珍烈士墓旁边的两个字一样“守望”,她们和孙龙珍一样守望着她热爱的这片热土,守望着她的人民,她所热爱的兵团。

为了更好的让作为未来希望的当代大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兵团精神,传承发扬兵团精神,牢记屯垦戍边使命,由闫卫华书记提议,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零九公管一班与孙龙珍班结对子仪式在孙龙珍班举行。

当实践团一行站在小白杨哨所上,远观三角地带(此前的争议地带,如今已划归我国)俯瞰孙龙珍烈士陵园,回望九百六十万河山,一种感慨、一种历史的使命油然而生。情不自禁,一行人情绪激昂的唱起了《小白杨》 途中,我们特别留意了石河子大学教授代江生工作过的地方。这位站在羊粪泥里讲课的大学教授1996年以来,两次作为特派专家到161团驻点开展科技扶贫。即使住院昏迷期间,代江生教授一直念叨着“161”,不忘那片那片他为之奋斗的土地。

168团,实践团一行参观了赵机农纪念馆,重新回顾了赵机农平凡却又感人的一生。在多元价值观并行的现代社会,让我们重新反思我们应当守望什么,应当坚


持什么。

巍巍巴尔鲁克山,绵绵塔尔巴哈台山为了守卫这方国土,为了开发这片土地,随着历史的演进与时光的推移,有英雄的事迹在上演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一种情怀,一种价值的选择,心系国家,选择边防。它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种平凡的于国于家都精彩的人生轨迹,一种发自垦区各个角落的奉



伴随英雄的足迹成长

当汽车在行进途中,窗外掠过的是无垠的绿色原野,整齐的葡萄架、随风摇的棉花、金黄的向日葵给心灵以色泽饱满的慰问。谁能想象,在四十或五十年前,这里还是茫茫荒漠戈壁。追问,荒漠变绿洲的答案!

现代的公路越过荒漠、绕过群山、穿过谷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拉近了彼的距离,带来的彼此的沟通。公路两侧,时常可以看见望见巨大的工程车辆忙忙碌碌,将新的交通先架设。

原野上的农民,草原上的牧人,群山中的建设者,用汗水浇灌土地,用心血润牧草,在军垦老战士搭建的平台上,继续将生活推向又一个高潮,描写生活的精彩。

公路两边的巨大标语,见证了辽宁人民对垦区的大力援助。由辽宁省援建的161团的蔬菜大棚,出头卡萨克斯坦,每座年利润可达万元。由辽宁省援建的168团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伊犁褐牛的养殖初具规模,园区负责人表示,将示范园区打造成农九师的畜牧养殖基地。

实践团队来到巴克图口岸。国门哨所威武庄严游客往来如织,站在158号界碑之前,方感到国家的荣耀,民族的荣耀,为中华而崛起而奋斗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以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呐喊。

口岸上的边境第一连,一排排红色的小房子拔地而起。在辽宁省的援建下,连队不断改善戍边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献身国防。连队负责人聊侃,你们这些大学生过来,没人分一套房子,还分一个媳妇。

行程之末,实践团来到团结农场,整齐、干净的团场给了实践团成员以深刻影响。实践团进一步与备勤连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生存现状。



不断进步的兵团精神

五十年代的新疆边境上,风云激荡,伊塔事件之后兵团的一批干部职工被调到新建的161团执行“三代”(代耕,代牧;代管)任务。作为第一代兵团人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以一顶三甚至顶十的斗志,白手起家,成就了兵团精神的起源。

一种大树精神,就算是一粒种子,只要它落在这片土壤上,就会生根、发芽,不断成长,最终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然后再发展成一片接天的树林,最终带来一片绿阴,守卫这方国土。地窝子,吃野菜、以人代畜、以手代锄,成为不朽记忆。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滋润并推动垦区的发展。

而梅莲、代江生、赵机龙等军垦二代大力发扬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垦精神,长期坚守边远基层,并得到的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实现了个人价值。

727日,实践团在农九师师部额敏与工作在农九师的校友们进行了一次了座谈。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选择,众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投身兵团建设,从孙龙珍民兵班到备勤练,从站岗巡逻的战士到奔波原野的团场职工。得力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兵团为年轻人价值的实现不断创造良好条件,引导他们做出多元化的选择,坚守岗位,恪守职责,建设美好家园、建设坚固边防,建设强大的中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77a00df12d2af90242e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