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点 [摘要] 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他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他是一个“乡下人”,他着力构筑了湘西世界,处处抒写了湘西的风俗人情,讴歌了人性美,但也有悲观的一面,唱出了孤独哀婉的田园悲歌。 [关键词] 沈从文 风俗人情 造境艺术 一 、 风俗人情 一谈及沈从文的小说,首先反映在人们面前的就是遥远的湘西的“风俗”。自从八十年代初沈从文其人其作被“重新发现”以来,在许多研究论文和著作中,都不约而同的将“风俗美”当成沈氏乡土小说的主要标志,并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沈从文乡土抒情之作的出现,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所带给人们的耳目一新之感还是强烈的、震撼的。尽管初期习作的浅显使得他的乡土情结没有得到更有利更充分的展现,但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湘西边地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以及人物描写,显然有别于其他乡土文学作者笔下的沿海乡村;而且对于都市的困惑,乡土文学作者的感伤情怀往往渗透在他们对于乡村社会与风俗的批判当中,倒是这个来自边地的“乡下人”,大概是没有受到新式学校教育,没有受到新式文化熏陶,所以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于地方风俗的欣赏与满足,思乡与怀旧之情抒发的更具本色,这的确也是独树一帜的。并且使得当时受够了压抑和苦闷的读者感到亲切和温馨。 沈从文那些以重在展现湘西世界的奇风异俗的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沈从文热”中倍受青睐。《龙朱》中描写的族长儿子追求女子的对歌,给我们展示了郎家族田园式的生活方式;《雨后》、《阿黑小史》这些作品中大胆描写少男少女放肆在山野里幽会、拥抱、接吻、野合,表现原始形态的“野性”;《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寡居妇人之间男欢女爱,这个美丽而带有几分忧伤色彩的故事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萧萧》、《一个女人》描写的是乡村女性“不识不知”、听天由命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诚然,这一切又都是通过沈丛文那特别讲究温和和节制,婉约隽永的叙事态度和清新明丽、活泼多姿的独特文学语言来加以表达的。它们给三十年代的读者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还有幻想与神往。它们给三十年代的文坛所带来的新鲜与静谧,至今仍让人怀念——只是在这样的一派“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浓浓诗情画意中,“主人公”的真实生存状态与质量却不知不觉的滑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使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小说中,假若设身处地的站在作品主人公自身的立场上看,地方的风俗和价值观固然也在当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披上了一层不失温柔的面纱,维持了地方居民在艰苦繁重的生存中的暂时的心理平衡与社会秩序的平和稳定。但是,其间乡村主人公生存状态的不堪一击,也是不容否认的现实。《阿黑小史》中男女主人公的早逝与发病;《萧萧》里年青女性麻木地听天由命以及任人宰割的生存状态。地方的风土人情并非孤立地存在,特定的风俗总是与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压力过重的以致疲惫麻木的都市读者们被沈从文通过想象与抒情虚构的诗意化的湘西世界所陶醉与神往时,倘若获知湘西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与生活水平——原先的那份神往与陶醉是否还能一如既往,死心塌地呢? 二 、造境艺术 沈从文对现代小说艺术的突出贡献,在于创造了非常有艺术个性的抒情小说。“造境”是沈从文的关键。 沈从文说过小说创作应该包含“社会现象”和“梦的现象”两个部分,“必须把人事和梦两种成分相混合”。[1]古老的湘西大地孕育了他的文学之梦,现实与梦的有机融合构成他小说创作别具特色的审美价值,也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精神。作家是在多种文化冲突的整合中选择了至善至美的理想主义的创作道路,运用梦象与诗境的表现手法使现实与理想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与道家思想文化正是始于求自拔于世俗的精神意识是一致的。庄子之“道”的文化特色“乃在直下扣紧人生之问题,而标出人之成为至人、真人、天人、神人之理想”[2]。庄子是教人面对现实追求理想,面对天地万物和人间生活而成至人、真人、神人。这和沈从文的创作追求是契合的。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其理想的梦的天堂:美丽的茶峒小“边城”,有长满竹篁的翠绿沁人的大山,清澄透明的溪水,铺满玛瑙石的白河;洒满柔辉的“月下小景”,微风摇荡,稻草飘香,一对恋人相依相偎;玉家母子的“菜园”,种着各式的花木,晚风中吹来阵阵素馨兰花和茉莉花的香味;七个野人的山洞,吴甘二姓族居的乌鸡河……都是当地居民或游客所看不见和无法到达的世界,是人事和梦结合起来的超现实的艺术再现。沈从文的小说里,不但用文字描绘出梦一般诗一样的意境,而且在很多地方还运用弗洛依德文艺心理学的理论描写梦境,探索人物内心世界,解剖人物灵魂,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边城》中曾描写傩送二老的歌声进入翠翠的梦境把翠翠的灵魂托起,翠翠的灵魂在美妙的歌声中“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作者通过梦境艺术地表达了翠翠内心深处对二老真挚的爱情。《月下小景》中描写傩佑对着熟睡的恋人唱歌,而女孩在睡梦里听到歌声并能应和着情人的歌声,唱出心中的爱。在这迷朦的梦里两个年轻的灵魂真正粘合成一体。沈从文善于在一种美妙的诗的境境中利用梦象把富有“神”性的“全然的美”呈现给读者,挖掘出人物内在的灵魂甚至原始生命的自由之美,给人以一种自内而发的审美感受。《龙朱》中把自己的心愿寄托在梦幻中:“女人一笑龙朱就勇敢了,这王子猛如豹子擒羊,把女人抱起飞向一个最近的山洞中去。”[3]《渔》就是运用梦幻的艺术手法探索人类灵魂意识深处的小说。在朦胧的月夜,吴氏二兄弟为放药毒鱼来到乌鸡河,相传两岸的吴甘二姓家族于久远的古代曾在这里为生存发生过野蛮的厮杀,两兄弟溯河而上到了沉船的荒滩,却是祖先大战的古战场,此刻“人走着,月亮的光照到滩上,大石的一面为月光所不及,如躲有鬼魔……大地是正在睡眠,人在此时也全如梦中。”梦幻把两兄弟带回久远的古代,他们看到了祖先厮杀流血渍红的石块,哀掉死者建的庙屋,庙门前的一束山桂野菊花。哥哥手中握着复仇的锋利宝刀,弟弟手里捧着甘族女子遗落的野花,潜意识深处复仇的怒火与不熄的爱情之火交映在一起,祖先的灵魂仿佛回到他们身上,他们的意识也沿着这条历史之河回到了蛮荒的古代。我们看到了作家以他的心灵之笔触向人类历史、人类意识的深处。由此反映出沈从文追随道家文化的印痕,庄子的处世哲学是要人回到远离现实的远古社会,追求的是摆脱现实价值的个体心意的快乐,认为美好的社会和人生是在产生社会道德规范和制度之前。小说充溢无所不在的诗意,读后不免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于浮躁之中长出几丝宁静的向往与思索。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bfb48bf6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