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寡人之于国也》 (1)记叙了孟子答梁惠王问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孟子的文章恣肆雄辩、感情强烈、词锋锐利。善设譬喻。 (3)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二、《劝学》 (1)围绕 “学不能够已”这个中心论点,使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相关学习的问题。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理解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他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3)《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4)“人生离不开积累”荀子在论述学习离不开积累时说:“不积跬步,……功在不舍。”聚小流而成江海,积跬步而至千里,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积累使人丰富,积累使人渊博。要使自己学识广博,非要做点滴的积累不可。求知要积累,成就事业也离不开积累。李贺外出游历,背一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投入锦囊。晚上再加整理。他的很多优秀诗作都得益于他的“诗囊”。陶宗仪做教师时,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偶得的诗句、随处见闻记录在树叶上,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后来他把十多个装满树叶的瓮挖出来,对树叶上的文字加以整理,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十卷的《辍耕录》。 三、《过秦论》 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文章叙议结合,全篇对比到底,大量使用铺张、夸饰、排比、对偶等辞赋的艺术手段,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 四、《师说》 (1)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能够为师;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这些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使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增强说服力。 (2)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长远。著有《昌黎先生集》。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市尊他唐宋八大家之首。 (3)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4)①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协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升。 (可用于“学习”“合作”“协助”等话题)②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水平”等话题) 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寡人之于国也》 (1)记叙了孟子答梁惠王问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孟子的文章恣肆雄辩、感情强烈、词锋锐利。善设譬喻。 (3)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二、《劝学》 (1)围绕 “学不能够已”这个中心论点,使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相关学习的问题。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理解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他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3)《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4)“人生离不开积累”荀子在论述学习离不开积累时说:“不积跬步,……功在不舍。”聚小流而成江海,积跬步而至千里,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积累使人丰富,积累使人渊博。要使自己学识广博,非要做点滴的积累不可。求知要积累,成就事业也离不开积累。李贺外出游历,背一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投入锦囊。晚上再加整理。他的很多优秀诗作都得益于他的“诗囊”。陶宗仪做教师时,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偶得的诗句、随处见闻记录在树叶上,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后来他把十多个装满树叶的瓮挖出来,对树叶上的文字加以整理,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十卷的《辍耕录》。 三、《过秦论》 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文章叙议结合,全篇对比到底,大量使用铺张、夸饰、排比、对偶等辞赋的艺术手段,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 四、《师说》 (1)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能够为师;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这些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使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增强说服力。 (2)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长远。著有《昌黎先生集》。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市尊他唐宋八大家之首。 (3)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4)①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协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升。 (可用于“学习”“合作”“协助”等话题)②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水平”等话题) 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古代议论性散文 一、《寡人之于国也》 (1)记叙了孟子答梁惠王问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和对偶,充分显示了孟子的论辩才能。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孟子的文章恣肆雄辩、感情强烈、词锋锐利。善设譬喻。 (3)所谓“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有这样十大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丘、孟轲、荀卿;墨家,代表人物是墨翟;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韩非;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周;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陈相;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此外,还有阴阳家、小说家。诸子的代表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二、《劝学》 (1)围绕 “学不能够已”这个中心论点,使用大量的比喻,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相关学习的问题。 (2)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他认为人理解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主张“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他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 (3)《荀子》中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着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4)“人生离不开积累”荀子在论述学习离不开积累时说:“不积跬步,……功在不舍。”聚小流而成江海,积跬步而至千里,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积累使人丰富,积累使人渊博。要使自己学识广博,非要做点滴的积累不可。求知要积累,成就事业也离不开积累。李贺外出游历,背一锦囊,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投入锦囊。晚上再加整理。他的很多优秀诗作都得益于他的“诗囊”。陶宗仪做教师时,常把自己的读书心得、偶得的诗句、随处见闻记录在树叶上,放进一口瓮里,满了就埋在树下,后来他把十多个装满树叶的瓮挖出来,对树叶上的文字加以整理,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十卷的《辍耕录》。 三、《过秦论》 通过对秦由盛至衰,由兴到亡的历史总结,论述了它所犯的过失,揭示了导致其灭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关于治国应施仁政的主张,并讽劝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以秦为鉴,施行仁义,以求长治久安。文章叙议结合,全篇对比到底,大量使用铺张、夸饰、排比、对偶等辞赋的艺术手段,气势雄阔磅礴,论述酣畅淋漓。 四、《师说》 (1)严正地批判了两汉以来儒家经师严守师法、故步自封,魏晋以来士大夫中的“非师无学”、“耻学于师”,以及当时社会上不重视求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能够为师;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这些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是使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增强说服力。 (2)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长远。著有《昌黎先生集》。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市尊他唐宋八大家之首。 (3)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4)①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当年就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能够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协助别人的同时,也促使自己提升。 (可用于“学习”“合作”“协助”等话题)②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韩愈不是说过吗,“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可用于“自信自强”“水平”等话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c0d585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