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林:我就是个穷画画的 她浑身散发古典气息,喜欢的人觉得她无愧于“中国最美插画师”的称号。也因其长发如瀑,艺术造诣了得,被称为“现实版南湘”。她是插画师林Caroline,本名李晓林,名字素雅如其人。明明可以靠脸,却拼才华登上了央视。在CCTV的录制视频里,她长发及腰,谈吐儒雅。 作者:文雅楠 来源:《东方女性》 2017年第7期 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她辞去知名公司文职,创办画社,翻古书、下田地。以二十四节气为题材的风俗画,在网络上引起一批人追捧。全国鲜有人研究的古代气象勘测仪器,她也创作了系列插画。北京气象局与中央气象台等都纷纷在网上转发。作品被刊载于《China Daily》,在这份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报纸上,她的艺术俨然在向外传递着中国古典智慧之美。 她成为画界女神,其实是因为——其它都不会。小时候立定跳远1米4,老师嫌她趴那都比跳得远;想唱歌,却在合唱队里被越排越后,学跳舞,但柔韧性极差;唯有绘画赋予她成就感,面对画之外的世界,她永远自卑。 父亲会国画,母亲是中医,三四岁的时候她开始学习国画,每天都饶有趣味地拓好几张。然而,上专业班时,练习基本功的过程实在枯燥,她一遍又一遍地在纸上点点连线,练得想逃,又被家人拎了过去。为备战艺考,她曾无数次拿咖啡当饭吃。初中高中的痛苦时光是李晓林所不愿回忆的。她说:“如果你身边有艺考生,请好好对TA。” 那年11月份,她只身赴京学画。由于来的晚,当她看到7月就来的同学画技精湛时,整个人都不好了。焦虑的她过年没有回家,在画室里废寝忘食作画。半年的时间看似不长,但如果每天6点起来,晚上近12点下课继续画,基本一天只睡4小时,能坚持的人实在寥寥。她只能想尽各种方式,在已经对喝咖啡免疫的情况下继续拿咖啡当饭吃。 那时的她特别羡慕上文化课的日子,理由很简单——能睡饱。每天接触的,全是素描,全是铅笔。裤子都可以见到灰黑反光,母亲几乎都快认不出“这小煤球”了。画室流行打趣“谁洗澡了隔天肯定能看出来。”由于那时特别不注重身体,导致她现在有些后遗症。 独立的蜕变,是她青春里最疯狂的记忆。姐姐曾叮嘱她:“你大学时一定要谈一场恋爱。一定要做长大回忆起来能让你觉得青春的事。”可她一样都没干。李晓林有攒书癖,喜欢在图书馆里看囊括珠宝、国画、白描、西洋科学等等稀奇古怪的书。她说:“我应该是一个很无趣的人。” 其实,她已经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大学生活费全凭自己赚。大二时得知家里不支持她生活费后,不由感叹:“啊,我是亲生的吗?!”震惊之后她开始打工,担任画室助教。李晓林直言:“苦啊,真的苦。” 画室很远,她每周站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出发,站着授课直至晚上11点多,再站两个小时,凌晨一点到校。一天天积累下来,腿上静脉曲张青血管很明显。她常自嘲:这就是我总穿长裙的原因。 在学校与工作的转换之间,李晓林意识到——社会对她的耐心比学校低得多。雇主给她每月800元是希望达到1800块钱的价值,但她要是不努力的话,会有人拿700块钱达到2000块钱的价值。她曾处处碰壁,像无头苍蝇一样始终不明白自己适合干哪行。 毕业后,因为向往北京多样化的工作机会,李晓林加入北漂大军。她先后做了产品设计师、制景、美术道具师、公司文职等等“所有能做的工作”……她是迷茫的,行走在京城高楼大厦的迷宫里,似乎永远不知道出口在哪里。与无数设计师一样,熬了两三天,返工,改,再返工,再改……一次又一次。 直到遇到了一个启迪她人生发生转变的人,她选择了辞职。李晓林说:“辞职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它需要勇气。自由职业者在一个城市里,是非常没有归属感的群体。” 李晓林发烧去医院挂号,工作人员问她有没有医保卡,是什么职业。那一瞬间,脆弱的她挫败感尤为强烈。李晓林那时只有一个念头:赶紧把画卖出去。最惨时连下个月的房租都难交,她不得不接了一堆不喜欢的商稿,不停揣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1d9921ae7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