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风险社会的体制差异:现状、特征与思考

时间:2022-04-27 05:21: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前中国风险社会的体制差异:现状、特征与思考

作者:张冲

来源:《人间》2016年第25

摘要:风险社会,是近几年国内学术圈讨论的焦点议题,考虑到中国特有的市场化改革和体制差异现状,中国风险社会从建国初期的单位制在规避风险问题所发挥的作用机制,到单位制解体后出现体制内外分化,社会风险的分配和转移呈现中心边缘化的趋势和格局,风险人为再分配的背后是市场化改革不充分和体制内外不公平的结果,打破体制庇护、壁垒和利益垄断是今后体制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也是国家社会责任的体现。 关键词:风险社会;体制壁垒;风险特征;体制差异;风险分配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59-01 一、当前中国风险社会的现状

1986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RiskSociety)一书中,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1]当时的中国丝毫没有贝克所言及意义上的风险社会表征,在传统单位制的生活下,几乎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在单位模式下进行,生活遵循一套比较固定的惯习,单位人的日常行为几乎都由家庭、单位和国家通过各种制度计划和安排,国家通过严格的计划管理牢牢掌控着社会资源的分配。这种秩序下的单位人生活稳定且单一,国家包办一切,个人不必承担社会风险。然而这种制度环境并没有长期存在,1994年全面经济改革,国家逐渐放开手中的权力,对资源管理和分配习惯性大包大揽的单位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从那时起中国社会对于风险的认知几乎与改革步骤比肩并起。风险的集聚区首先是集中在经济改革的核心区域,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体制外的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再到改革的边缘区内陆和体制内的国企改制,随着市场化的脚步逐渐扩张到中国的各个方面,并通过一系列的医疗安全、食品安全、物价上涨、房价上涨和下岗失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全局性议题突显出来,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二、风险社会特征:基于中国体制视角的观察 (一)风险的人为再分配逻辑。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的风险分配逻辑将会取代以阶级为基础的财富分配逻辑。不过中国要考虑到自己的特殊国情,毕竟在发展进程上要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温饱问题至今仍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型期的中国式风险最大的社会特点在于其人为干预分布,[2]以资本和权力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f599baab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