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阮郎归苏轼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①熏风:这里指歌唱承平之曲。②水沉烟:指沉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③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参考译文 槐树枝叶繁茂,柳树高大,新蝉浓绿深处鸣声乍歇,突然柔和的音乐从远处传来。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的袅袅轻烟。这时传来下棋的声音,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 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4.末句“琼珠碎却圆”通过水珠形态的变化写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答对一个角度并分析得1分,答对两个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对三个角度并分析得4分) 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分) 3.要点: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1分)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4.闺房少女拨弄清泉时的调皮样子,以及玩水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篇二:阮郎归苏轼阅读答案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注释】①儿家:我家。1.上阕 堂前一树春 的 春 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 春 在句中指代梅花,(1分)用 春 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景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春天,增强了艺术感染力。(4分)2.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 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 她怅惘伤感。(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 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篇三:阮郎归苏轼阅读答案 《阮郎归 初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阮郎归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①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③。 玉盆纤手④弄清泉,琼珠⑤碎却圆。 【注释】: ①薰风:南风,和风。《史记·乐书》:“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相传其首句为:“南风之薰兮。” ②水沉烟:指沉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 ③然: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④玉盆:指荷叶。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⑤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翻译一】: 槐树枝叶繁茂,柳树高大,新蝉浓绿深处鸣声乍歇,突然柔和的音乐从远处传来。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的袅袅轻烟。这时传来下棋的声音,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 【翻译二】: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简析】: 《阮郎归·初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手法为主,注意景物、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怨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整首词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古人对这种助长万物的风曾写有《南风》歌大加赞颂:“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据《·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苏轼有《观棋》四言诗,其序云:“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句有云:“不闻人声,时闻落子。”这首词和这首诗一样,都是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来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歇拍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采摘荷叶后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描写是这首词的主要表现方法。它注意景物的描写、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上片由绿槐、高柳、鸣蝉、南风等与碧纱窗、香烟、棋声等环境描写,以及午梦初醒的人物描写共同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初夏闺情图。下片又以微雨、小荷、榴花等与洗弄清泉的人物描写结合,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图,女主人公的形象卓立其间。同时他还注意了动态描写,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 [1] 更多有关 的资料 文章录入:东方责任编辑:东方相 关 文 章 篇四:阮郎归苏轼阅读答案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 东何事入西邻,儿家①常闭门。 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 折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注释】①儿家:我家。 8.上阕 堂前一树春 的 春 字用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5分) 9.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 春 在句中指代,(1分)用 春 字既写出了梅花盛开的热烈象,营造出浓浓的春意氛围,又让人们联想到梅花是报春的使者,梅花给人们带来了,增强了艺术感染力。(4分) 9.词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闺中女子(或者说是独守空房的思妇)。春风吹拂,梅花盛开,可这位女子感受不到春意,闭门不出,可见其孤独寂寞;她肌肤雪白,面容娇美,然而却无心打扮,脸上脂粉涂抹不均,可见其心情不好;她折梅花想寄给远行的人以表思念之情,可暮色苍茫,云雾弥漫,无法可寄,更让她怅惘。(概括形象2分,具体分析4分。) 此词上片首句直接典用林和靖句来描写梅花的美妙和幽香;次句有 白玉堂前一树梅 的影子,间接点破首句的幽香来自梅花; 东风 即 春风 ,此句的 西邻 和下句的 儿家 相对,意指西邻春风得意,而自己却门扉紧掩,暗含春风撩动春愁之意。 下片开头三句既是写梅更是写人,到此人梅一体、物我不分,尤其以 香腮粉未匀 来凸显思妇盼郎不归而不事梳妆、无心打扮的落寞心情。 折梅寄相思 古已有之,但词中思妇却因 日暮云重 而无从遥寄。 此词的高妙之处不在以梅花喻闺中少妇,而在又以闺中少妇的处境、思绪来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惆怅心情和抱负难施的种种遗恨,同时也寄托了渴望被理解的心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0bb6bd2b160b4e777fcf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