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宋词原文与鉴赏 经典的三首宋词原文与鉴赏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 阳关常恨不堪闻。 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 一江离恨恰平分。 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鉴赏: 首二句回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多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阳关”句即描写这种恨别之情。“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此诗将人类普遍具有的感情——友谊,写得十分真挚感人,因此,它在当时就被谱上乐曲,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 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清泪”二句,生动地表现了居人和游子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友谊。下面“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名篇佳作,这首小令,寥寥数语,却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造诣。 这首词是李清照出嫁之前的'早期作品之一,描写了女词人的闺中生活。词意与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唐韩偓《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二诗相似。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揭示了女词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含蓄,语言清新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起首之句写景,“昨夜雨疏风骤”,雨点稀疏而风声急促,当此芳春,花开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词人或许正是担忧惋惜风雨中的花儿,所以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自然也睡得浓了,这正是第二句话的背景所在。第二句写人:“浓睡不消残酒”,“浓睡”和“残酒”二词搭桥,写了词人昨夜酒醉之后陷入沉睡的事件,点出了自夜至昼的时间变化,睡得香甜而残醉未消,表现了词人此时的慵懒惺忪,可以窥见闺阁女儿的娇俏之态,虽然此时她的头脑并不十分清醒,但昨夜之事却萦绕心间,并未遗忘。 后面的一句是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了自己与侍女的一番对话,这个转折精妙灵动,词人想必是不忍亲见残花狼藉,落红满地的景象,又实在关切,只好去询问侍女,一个试字,表露了她这种矛盾的心理。“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之后,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是不相称的,词人问得多情急切,侍女却答得非常淡漠,似乎并不当回事,因答语的漫不经心,才逼出了词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杨敏如语)词人并不想海棠凋零,但又觉得花儿必定无法抵御住昨夜的风雨,对侍女的回答十分怀疑,觉得她粗心大意,没有认真观察。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风雨过后,绿叶因水分充足而茂盛肥大,而花朵却凋零残败。绿肥红瘦四字用了写人之词来写叶子和花,色彩浓艳,对比强烈,给读者以鲜明醒目的印象。这一句并非写实,而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红花绽放的春季即将逝去,绿叶成荫的夏季即将到来,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或许她并不是仅仅在写春季花事,而是以花自喻,睹物伤怀,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对未来的命运充满怀疑和忧虑,在古代,女性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人生,命运系于他人之手,正如花朵一般柔弱无力,难耐风吹雨打,令人心生怜惜,历朝历代的闺阁少女读后或许都心有戚戚焉。 李清照的这首小词,寥寥数语,意蕴却非常丰富;言语清新自然、精巧灵动,显示了女词人杰出的艺术功力;在短幅中潜藏无数曲折,传神有致;在韵律中抑扬声调,传情而动听。词意隽永,回味无穷,堪称易安词中的精品佳作。 《梅花引·荆溪阻雪》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 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鉴赏: 荆溪(在今江苏南部)是作者蒋捷的家乡,可谓词人行踪的一个见证。他曾多次经此乘舟外行或归家,而这首《梅花引》正是他在途中为雪困,孤寂无聊之际,心有所感而写成的词作,以表达当时的惆怅情怀。词中以悠扬的节奏、活泼的笔调,在冷清的画面上,织进了热烈的回忆和洒脱的情趣;在淡淡的哀愁中,展示了一个清妍潇洒的艺术境界。它即兴抒情,旋律自由又富于幻想,吟诵起来,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随想曲。清代词评家刘熙载对此词推崇备至,曾称之为“长短句之长城”。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乐意羁留,“身留”是出于被迫。词的起笔就很不落俗。既没有描绘雪景,又没有直叙受阻,而是幻想出一只拟人化的白鸥来设问。白鸥栖息水滨,形象飘逸,出现在荆溪泊舟的背景中,显得十分和谐。这里借助白鸥,构思已属新颖,而它的问法,尤为巧妙。它将孤舟主人的停泊究竟是被迫的还是自愿的这个问题,极其简明地用“是身留,是心留”来概括。第一步先作一个选择式的询问,第二步紧接着又用“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来反问。似乎它已经看出苗头,但仍避免作出判断。这种表现方法,较之作者在《喜迁莺·金村阻风》中,“风涛如此,被闲鸥诮我,君行良苦”的写法,虽然同样都借助了白鸥,却显得更俏皮而又有迂回之趣。这样,一起笔就用空灵的笔墨,虚笔侧写,揭示了孤舟受阻这一题旨,还为通篇的结构──时而写“身留”,时而写心未留──提供了线索。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这几句,承上文,写身留,描绘了孤舟中的冷清。在笔法上,从前面的虚笔侧写,转为实笔正写。作者发挥了炼字的功夫,通过“拍”字、“舞”字,写出了寒风吹袭下,舱帘掀打和灯焰闪烁的动态,突出了一个“冷”字;又用“对”字、“闲”字,刻划了他对着缄默的身影孤寂地发愣的静态,突出了一个“孤”字。在这一动一静之中,渲染了冷清寂寞的气氛。又用“冷清清”一句,予以点破,兼指环境和心境。人们在孤寂的时候,往往会自然地怀念起旧日的朋友。正是这种孤舟夜泊的境遇,促使主人公追念起昔日同友人的欢聚,因而逗引出“忆旧游”的思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350877d24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