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话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话教学中,我们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看待学生与文本的关系问题。在“以生为本”的大前提下,将学生的地位放置在文本之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支持我们把学生的感觉、感受、观点、见解乃至话语本身看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全部。虽然我们在哲学的指导下,也讲“生本交流”,但在实际操作上,我们只是放任学生发表见解,而不顾文本的“意见”,我们生怕文本的“意见”压抑了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认为,所谓生本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虽然文本是无声的,但它也是有生命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文本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模仿的对象,如果采用比喻的说法,文本应该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可是,在目下这种所谓的“以生为本”的教学中,文本的精神营养的功能被忽视了,文本的被学习的意义淡化了,文本似乎成了学生讨论的材料,学生似乎天生就有了思想,学生只需要在自我之中提升,不需要接受人类伟大心灵的教诲,他只需要用自己的前知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伟人对话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十分荒谬的,对语文教学是十分有害的。我们认为,“以生为本”是我们教育的内核,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以生为本”就是要“以人为本”,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一个有灵魂的人、一个精神富有的人。过去我们“以本为本”的错误,在于忽视学生的心灵,将学生看成一个机械接受的容器,现在我们又矫枉过正,把学生看成不需要接受精神营养的人,这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开展对话教学过程中,已经看到这种认识的偏颇,通过开展讨论,我们认为“以生为本”不是抽象的口号,它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又必须利用文本的精神营养去丰富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具体教学实践上,我们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个是稳定性层面,一个是变迁性层面。恒定性层面是文本的不朽之处,是文本客观性质决定的部分,它限制着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范围。而在文本所反映的某些生活经验上,在文化价值方面,文本的解读又是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据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上,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就有一个大的方向,逐渐摆脱无的放矢的教学困境。另外,我们也认识到文本阅读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说,文本的阅读是需要阅读者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的,有些文本,年少时不为所动,一旦有了沧桑,自会豁然贯通。所以,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文本的丰富人生含义与学生的经验知识的匮乏产生了隔膜,学生无法在自我的经验范围内得到真切的阅读感动,生本的对话交流就无法生成。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倡教师备课时,应注意文本那些超越学生人生经验的部分,并且从语文大任务的角度考量学习价值,如果具有学习价值,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利用自身的学识、经验,智慧地设置教学情境与问题。以上两个问题,是我们对话教学中遭到阻力的地方,也是我们思考开始的地方,我们虽然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一整套办法,但我们以为研究这个问题是很有意义的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4c2e22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