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兵简政 最近无意翻阅了一本杂志,看到了一些有关精兵简政的文章,引起了一些感想,于是搜集并了解了少量相关知识写下了此篇文章。 中国历史上曾实施过多次精兵简政。一代明君唐太宗就主张“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深感民少官多,决心革除这种弊病,他对宰相房玄龄提出“务省官员”和“量才授职”的要求。在唐太宗的强力推行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想泱泱大唐,人口保守估计逾千万,而中央政府官员竟不足千人!由于贯彻了减少数量和提高质量的辩证统一方法,唐太宗时期长安官员虽十去其六,然非但没有削弱中央帝国的统治力度,反而开启了灿烂辉煌的贞观治世。元代学者戈直认为“省官”政策是贞观一朝最大的善政,并论述了四条理由:官职减少则官员易于选择,管理者有相对较高的几率做到不遗失真正有才之士;官员数量少则薪水花销容易供奉,老百姓不用承受沉重的税赋;权力职责集中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流程繁复和遇事推诿扯皮的难题;人数不多则减少了无事生非和纷扰争夺。 “精简机关、充实基层”更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1938年10月侵华日军逐步加大了对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军事进攻,同时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为解决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根据地物资供不应求的严重问题,1941年11月后,中共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提出了精兵简政主义。 当时有持不同意见者提出精兵简政可能导致边区力量削弱以至于不能抵制敌人进攻,毛主席是这样回复此类危言耸听和阻拦意图的,他说“(精兵简政)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毛主席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要求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并先后进行三次精简,取得很大成效。随后,各根据地普遍进行了精兵简政。实行这一政策后,部队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战斗力有所提高,并使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从而更加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根据总人口/财政供养人员的数值统计,纵向比较我国历史上依次为西汉7948,东汉7464,唐代2927,元代2613,明代2299,清代911,建国初600;1999年世界各主要国家横向比较为美国187,法国164,日本150,印尼98,中国则为30。对比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从国家层面来说实施精兵简政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独立部门、中心不可谓之少,多数技术人员都曾碰到疲于签字办手续以至于技术工作不得不延期处理的现象;有些事历经层层把关,方方面面参与,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似有岗哨林立反不如一夫当关好使;有些组织,好像什么都管,又好像什么都不管;有时候一线基层的问题反馈上来又被太极回转到车间现场;多少关系科研、交付的问题,研究制订的措施最后竟止步于一纸公文。 对照国家总体战略目标,结合目前现状,我国在现阶段推行稳妥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极其正确的,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有效的贯彻。 通过本期的学习思考,我认为现阶段大型国有企业实施的精兵简政行动至少应从机构、人员、思想三个方面开展: (1)并省管理部门,做实业务部门,降低职责划分难度,简化业务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调整机关人员数量,大力充实基层现场,坚持量才授职,做到机关人员减少而整体实力升级; (3)破除衙门案牍,洗涤官僚思想,避免形式主义,减少公文政治,树立精品意识,大力倡导服务客户和支撑现场的行动。 索文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7dec6c561252d380eb6e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