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减员增效”与“精兵简政” 作者:刘仲宇,孔祥红,王永怀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年第10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减员增效”和“精兵简政”两种经营危机下的用人方式进行分析与对比,找出人才使用模式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经营危机;人才使用;对比 [作者简介]刘仲宇,山东华聚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干事,助理经济师,山东邹城,273513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10-0072-0002 “减员增效”,即通过裁减员工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资本效率,增加企业效益,帮助企业摆脱经营困境。一般而言,“减员增效”表面上是基于企业的经营环境、组织结构、经营业务的调整,通过减少员工总量,减轻人工成本压力的管理策略和手段。但它在本质上是用人组织违背员工意愿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终止雇佣关系的经济性、结构性裁员行为。 2008年以来,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经济低迷,企业利润滑坡,世界著名大公司纷纷破产倒闭,更多的企业试图通过裁员渡过困境。这一做法在国内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之中也大有市场,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仅深圳一地可能就因市场环境恶化裁掉了200多万人。 减员真的能够“增效”吗?“减员增效”的举措真的能够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绩效吗? 先来看一组数据。美国企业的一项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999年美国公司裁员与收益的情况是:(1)裁掉10%的员工仅会使成本下降15%;(2)在近三年中,裁员的公司股票价格平均上涨4.7%,而规模相同却没有裁员的公司的股票价格却上涨了343%;(3)仅有50%的裁员公司的利润率有所上升。所以,裁员对企业生产力的提高并没有决定性影响。 再来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A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我国东南地区高精度机床专业生产厂家,是国家重点骨干企业。90年代初期,企业拥有员工4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800多人,各类高级技工和技师600余人,熟练技工上千人。进入90年代中期,国内机床产业发生结构性调整,整体产销形势变淡,公司逐步陷入了产品积压、开工不足、负债率攀升、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经营困境。为适应市场形势变化,提高竞争能力,A公司进行了结构性调整,解雇了近1300名员工,其中不乏有经验有技术的老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这次裁员,公司大量减少了工资、福利、保险、管理费用等财务支出,降低了人力成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和生产运营成本,整体财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机构、岗位的重组与合并,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人浮于事的现象得到扭转。 然而两年后,这次裁员埋下的隐患在A公司逐步显现出来。首先,财务报表反映:如果把这次裁员的各种经济补偿、遣散费用,以及替代被裁人员工作的各种培训、招聘等成本汇总核算,则裁员对降低公司人力成本和财务贡献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其次,公司“减员增效”后的留任员工对领导层和管理者的信任感、职业安全感和对企业的忠诚感普遍降低,不满情绪像传染病一样在蔓延,公司员工士气低迷不振。 裁员后第三年,机床产业的经营环境好转,行业内从业人员收入不断提高,A公司器重的一些设计、营销、生产方面的“能人”开始不断流向开价更高、机会更多的企业,公司做了很多工作,也未能留住几个人。到第四年时,A公司产销形势明显转旺,过去销路不畅的高技术机床产品尤其受到市场追捧。公司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占领高技术机床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实施起来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一是企业人才数量偏少,短时间内无法找到大批训练有素的技工和生产技术人员,特别是生产高端机床关键部件的高级技工;其次,有两家以当年A公司裁员的“弱兵弃将”为主要骨干的民营企业在市场上很快推出了与A公司畅销产品类似而且性价比更优的机床新品,迅速分割了A公司的市场份额。在美好的行业前景下,A公司却陷入了发展的困局。 通过分析上面的案例不难得出,A公司在实施了“减员增效”后出现了以下两个困局:一是减员带来的成本降低很大程度上被减员本身的成本消耗掉了;二是降低了在职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为日后大量骨干跳槽,进而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分割埋下了伏笔。因此,“减员增效”在实践中是一把双刃利剑,必须对其带来的风险加以系统的防范和治理。 如何才能有效规避“减员增效”带来的负面影响,摆脱A公司面临的困难呢?让我们看看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的做法。 1938年10月以后,侵华日军逐步将主要军事力量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加紧封锁与破坏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日渐缩小,物质供应极端困难。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各根据地从1941年12月陆续开始实施精兵简政,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精兵简政的主要内容是: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同时强调精减下来的干部不应降级使用,而应集中于山地或送一部分到中央,加以长期培训,以备将来使用。精兵简政政策的普遍实行,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实行这一政策后,部队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战斗力有所提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共中央指出:“各地干部凡是能来延安的,由中央局、分局筹划,派送大批来延安保留学习”,“估计到敌后形势与将来反攻,我们必须有最大决心抽调大批干部来到延安保留与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回顾上面这段历史不难发现,A企业与当时中国共产党有很多相同之处。一是面临的困难大致相同,两者都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和外部竞争压力,生存问题是当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二是采取应对政策初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本稳定了局面,暂时解决了生存危机。 但两者却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战略眼光不同。A公司在面临困难时仅以自保为目的,没有考虑渡过困境之后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则把眼光放在了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甚至更长远的地方。第二是应对危机的方式不同。A公司面对经营困难采取了简单的裁员方式,一裁了事,既“寒”了员工的心,又为竞争对手“提供”了人才。而中国共产党则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人员臃肿的问题,将裁减下来的干部留在了革命队伍中,充实到基层单位加以培养,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力量。第三是形势好转之后的境遇不同。A公司在行业困境时固步自封,安于自保,形势好转后因人才短缺而没有能力抓住发展机遇,企业成长错过了良好的时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因充分保护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干部,日本投降后,保留在延安的干部迅速被分派到各解放区,成为解放区工作的骨干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企业更多面临的是一个生存问题,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企业通常无力顾及长远发展问题,更无暇顾及人才战略问题。因此,企业在人员使用上,更多的是考虑目前需求,需要就招,不需要就裁,很少能够具有共产党在人才使用上的战略眼光和长远考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作出“减员增效”的决策前,也许应该放下手中的财务报表,多看看历史,想想未来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c7a0458d8bd63186bcebbc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