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诸法空相。 题目出自《心经》,为唐玄藏翻译的版本。《心经》出自《大般若经》,是观音菩萨与舍利弗的一段关于性空的问答。《心经》虽短,却是公认的博大精深的典范。因为这段对话并不是完整的佛陀讲经的全部,因此在此经开首处,并没有其它经典中共有“如是我闻”。 佛家讲的“诸法”,指的是一切事物、一切现象。佛家一直认为:诸法为空,空相即是实相。很多人对于“空”的理解出现偏差,对“空相”一词同样也有偏差。大致认为:空就是没有,世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假的、不真实的。因为错误的理解,导致很多人认为一切都会归于虚幻,对未来产生了恐惧。与此相类似的是,道家的“无”也有很多人理解了“没有”。这两种认知都是错误的。 对于“空”的理解,可以从两句简单的话里入手:空无自性,此是、因彼是。 空无自性,意思是说:空,就是任何的一个事物都不具备独立的自性,都是因为诸多的因素合和而成的。比如大树、比如高山、比如一个动物等,都是诸多的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出现的。当其中的某个条件不具备的时候,这个事物将会消失,转化成另外的事物。比如鸡蛋,当常温条件下,它可以较长时间保存;当持续二十多天、38度温度的时候,鸡蛋就会转化成一只小鸡。鸡蛋转化成鸡,就是“空”的道理。 此是因彼是,意思是说:不同的事物之间都是关联在一起的,世界上不存在能够单独存在的事物。水的流动依赖于地势的高低不平,白天与夜晚的交替源自于地球的自转,一颗树的生存与成长依赖于阳光、大地、空气、水等因素,一个商店能够持续经营下去,依赖于周围有居民。所以,有人夸张地说:赤道的海面上一只小鸟扇动翅膀,就会引起美国加州的一场风暴。这种事物之间的关联,佛陀将其区分为相近、相切、相入。相近,就是靠得比较近,但是彼此间还有一定的距离;相切,就是直接接触;相入,那就是彼此相互融入一部分。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知道:空,并不是一个观点,它其实是方法论。任何事物、现象,即“诸法”,用“空”的方法去理解,就会发现事物都是互相作用的。或者是正向的,或者是负向的。不论正向、负向,都会让世界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 那么,“空相”就可以这么理解:天地间万事、现象,一直处于“空”的状态中,变动不居。因为都是变化不停的,在面对任何事物、现象的时候,就不可以用“存在”、“不存在”来看待。世界非实非虚、亦真亦幻。非实,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非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也不是虚假的;一切都是变化中。 道家对此也是同样的观点:反者道之动。反,既是相反的意思,也通返、往返的意思。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不断地走向自己对立面、并不断的循环往复中。道、佛二家文化对于这方面的解释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观音菩萨对舍利弗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事物、现象没有生灭、没有改变自性、一直处于守恒中。爱因斯坦则用大家看得懂的公式解释了这种守恒:E=mc2。当速度变快的时候,看得见的物质变少了,其实是转化成了我们看不见的能量。所以,科学家们认可了这个说法:物质不灭。而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就形象地描画了这个道理:用一根木棒,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8068a2ae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