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李白的三首寻人不遇诗 作者:张功荣 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02期 内容摘要:李白一生写有三首寻人不遇诗,三首诗的主题都是寻人不遇,但寻的对象不一样:一为道士、二为侍御、三为山僧,写作时间更是前后跨越近40年,李白的人生际遇和唐朝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沧桑巨变,通过这三首诗的研究发现他渗透着李白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情怀和社会抱负,也间接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 关键词:不遇 李白 思想 《李太白全集》共收三首“寻人不遇诗”,分别是《访戴天道士不遇》、《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寻山僧不遇作》。第一首作于青年时期,第二、三首作于中年时期,诗中寻访的对象分别为“道士”、“侍御”、“山僧”,很好的代表了李白交游的三类人物,也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 一.《访戴天道士不遇》——道家的求道向往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写此诗时李白大概十八岁,约公元718年,是目前能够看到的李白少年时的少数作品。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写所闻所见。犬吠隐隐,泉水画画;带露桃花,耀眼夺目,正是桃源景象。诗人缘溪而上,穿越桃林进山。道士居住在此深山中,超凡脱俗,让爬山的精神也陡增几分。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山间小道上穿行,偶然还会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景色宜人,到达溪边时,已达正午,此时道院敲钟的时候到了,但又听不到钟声。暗示道院无人,“不遇”之意暗显。鹿性喜静,只在林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山林之幽静。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与诗题中“不遇”呼应。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在道院所见,此景或远或近,只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写道院附近幽静高雅的环境。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写诗人访道士不遇后的感受,从侧面写道士行踪飘忽莫测,又以倚松直写“不遇”的惆怅。 此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清·贺贻孙《诗筏》)全诗节奏跳跃,轻快明丽,表达了青年诗人对道士的向往和道家思想的神往。 二.《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儒家的见弃出世 落羽辞金殿,孤鸣托绣衣。能言终见弃,还向陇西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5e2f4e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