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老人与海》_179083

时间:2023-05-04 20:31: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读《呐喊》有感



国民的麻木,胆小,迷信在鲁迅先生的刻画下,特别有感染力,不得不说,鲁迅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他的思想辛辣又沉重,逼得那些伪装的人无处可逃。应着那般社会背景,如若现今有人不欣赏他不钦佩他,必定是没有认真感受他目睹的一切。

那是什么样的一切?我在他那字字泣血的文章里读出了那些人丧心病狂的样子,自私自利的嘴脸,便越发难受,越发体会到鲁迅先生积郁出声的呐喊。

呐喊里共有14篇短篇小说。在序里,他自白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想法,那比喻沉痛且不忍想象,他说自己如同待在一个门窗都无法破开的铁屋里,看着周遭都是睡着即将要死灭的人们,他们如果这般死去,倒也就无需感受死的悲哀,可现在大嚷起来,惊醒他们去经受无可挽救的临终之苦,难道就对得住他们么?

是的是的,曾经我也是这么想的。有时候觉得能说出来的坦诚,似乎只会坏事。只会让受害者更加责怪自己。但是,回应者的一句话让鲁迅先生蓦地醒悟,对我亦如此。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了,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着铁屋的希望! 悲伤和痛苦只是在证明现实,奋起和争取才能改变现实!

开篇《狂人日记》,是作者目睹一个朋友变成一个迫害狂的颠狂表现所感慨而写的。发表于19185月的《新青年》杂志里。他的描写十分到位,月光,小孩,言语都勾勒出了一种肃杀的氛围。救救孩子!不要让无辜的孩子延续旧时代的死灰!连我快要呐喊出来了。

第二篇《孔乙己》,一个可怜的读书人应着“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悲哀,潦倒的代表了古时文人的一代。他满口的“之乎者也”并没有救到他,反成了他人嘲笑调侃的对象。他连一点尊严都无,何谈地位?鲁迅先生借着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新社会要来了。“之乎者也”是救不了自己的。

第三篇《药》,一篇让人毛骨悚然的小说。旧时的迷信怎么可以信?!他人的一两滴血就那么天真的以为可以救命么?国民的天真和无知,让人真的觉得这个社会糟糕透了,不堪目睹。

第四篇《明天》,一个没有明天却在祈祷的明天是多么悲哀。单四嫂子为生病的宝儿问药却使得他吃后撒手人世。众人的表现平淡麻木,仿佛一出戏唱完即可以忘记,一盅酒喝完便足以消愁,这真的是人?何以冷血到如此地步?

第五篇《一件小事》,这真的是一件小事。但是鲁迅先生抓住了一点不同,那不同便是和人力车夫相对比下的一种惭愧。人力车夫在告诉他:唯有行动,才能打破现状,否则一切都是虚无!都是虚无!

第六篇《头发的故事》,头发剪不剪,在现今不过是小事,在当时却是复辟和革命的政权争夺,百姓的头发也变得“举步维艰”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必须剪头发!过去必须让它过去,现在便是新生!

第七篇《风波》,同样关于头发的事情,前后的呼应,把小村民贪生怕死的心态写的淋漓尽致。作者十分冷静的写着,心中早已无力悲痛了。

第八篇《故乡》,小时看闰土,只道是岁月不饶人,陌生理所当然,可如今再看,反倒多了点愤慨。毁掉当年亲切灵活的闰土的,是封建,是世俗,是屈服在辈份门槛上的懦弱灵魂,是生命的一把苍凉!可叹闰土的儿子水生,是否也会步闰土的后尘呢?可惜我们不也是在崇拜自己手制的偶像吗?我也陷入了沉思。这个社会怎么了?

第九篇《阿Q正传》,这是黑色幽默。历年来的津津乐道已经磨灭了我心中的想法,大家笑了,又回归沉默,怎么样才能救无数的阿Q,我们并没有能力。他们又何时才能自我醒悟呢?


第十篇《端午节》,差不多先生真的让人无可奈何。无为和空谈,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大多同等心态。

第十一篇《白光》陈士成考了16回科举依旧没中,本以为可以捞取点祖宗财产也没有,浑浑噩噩只能投水自尽。这不是很悲哀么?迂腐的人,是无力面对已经改变的现实的。我们无需要施予一丝同情。

第十二篇《兔与猫》,没怎么看的懂,是不是说生命太过脆弱,还可以由得人控制? 第十三篇《鸭的喜剧》,不知道是否意指有些东西没什么保质期,喜欢后的失去,都可以如此平静?

第十四篇《社戏》,作者的回忆,浸满了故乡的味道。 心中感慨万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3af4325a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