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出自五代李煜的《望江南·闲梦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赏析这两首同调的词,描绘了两幅江南美景。 全词以闲梦起,以秋意收,用凄寒冷寂的秋景直抒作者孤苦怀思的悲情,缀笔不多而气氛浓郁,未见雕琢而含蕴深远,描摹生动,笔笔见情,足见才力。 第一首写春景。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概括写出广大的江南地区,正是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 春之名芳,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词人从三方面具体描写了这芳春美景。 首先是春风拂面、水波荡漾的春江。 船上管弦江面绿的江,当是流经南京城的长江支流秦淮河。 春满金陵,石城生辉,秦淮河上绿波荡漾,画船游舫,来往穿梭,船上丝竹相和,飞扬出舷的乐声飘荡于水波之上,动人心魄。 这里,词人仅在一句之中,就把有形之物、无形之声和鲜明之色集合调配绘制成一幅水上音乐会的画图。 句末的绿,乃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既写水色,亦状春色。 它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样,一下就将生机勃勃的江南春色概括无余。 其次,词人又把目光转向陆地,抓住春风杨柳、飞絮满城的典型景色,进一步写出江南春景之美。 满城飞絮滚轻尘,是实景的形象描写,同时还是对春风的暗写。 词人并未直接写春风,但从那一飞一滚之中,却已使人觉得扑面的春风是无所不在了。 轻尘翻滚,除春风吹拂的自然因素外,更主要的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 春色美好,人人皆欲观赏,游人多了,自然也就践起轻尘滚滚,故滚轻尘乃借物写人,说明游人之多。 只有这样,才能与下面的描写自然地衔接起来。 忙杀看花人:春是百花盛开之时,观赏众芳,确是赏心悦目的快事,所以,写春是很难不写花的;但词人却不直接写群花如何美丽动人,而只说把看花人忙杀了。 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第二首写秋色。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词人笔下的江南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其总的特色是一个清字。 清,兼有清澈明朗和清爽凉快之意,它概括出秋天的景色和气候两方面的特点。 正因为清,词人才能将这秋景(无论是近、中、远景)看个清清楚楚,也才能将这秋景生动地描绘出来。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在总括秋色之清后,接着,也是从三方面对之加以具体描写。 首先是远景,词人从大处着墨,给千里江山敷上一层寒色,勾画出一幅江山秋晚图。 所谓寒色,乃清冷之色。 寒与清,其义是可以合二而一的。 寒色远的远,既说明是远景,又是对千里江山皆寒色的一个模糊的数的量度,它还与闲梦远的远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即以在一片寒色掩映之下的千里江山之远,来说明闲梦之远。 其次是中景。 芦花深处泊孤舟,既是写自然景物,也是写人的活动。 舟之谓孤,除从数量上指舟乃独木一叶外,也暗点出舟中人的孤独,使人想象出其身世之漂泊凄苦,心情的酸楚悲凉;如再看这孤舟乃泊于芦花深处,则其孤独、凄苦,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它在情调上与前面的清寒是完全一致的。 笛在月明楼,是说秋月当空,银光如泻,高楼之上,笛声忽起,那悠扬的笛声,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它说明吹笛人的心灵在颤动,听笛人的心潮在激荡。 古代诗人,大都以笛声写离别之思,表哀怨之情,故向秀思旧,有感于邻人吹笛之发声嘹亮,叹而赋日: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唐人亦有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声?……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杜甫《吹笛》)之句。 由此可见,词人在这里所表达的也是一种思念故国的眷恋难舍之情。 不过,它不像前面那样是由清…寒…孤等字予以点出,而是隐含于笛声之中。 我们只有明了了这一点,才算把握住了此句内容的实质。 总之,这两首词的写法是基本相同的,即都是先对景色的特点作总的概括,然后再从三个不同方面加以具体描写;所不同者,是它们的色调和情调,即前者色暖,后者色寒,前者欢快,后者凄清,由此造成的意境也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宋词鉴赏辞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第页.、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第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404082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