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李汀散文《满山鸟鸣》 马唯然 《论语·微子》中记录一则故事,孔子和弟子周游列国时,子路一时落队,找不到老师了。他遇到一位背着竹筐的老人,就问他:“你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仔细打量子路后说:“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把他的手杖插在土里开始耕作。可知老人是知道孔子的。 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一夜再走,并杀鸡做饭让子路吃,又把他的两个儿子叫出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离开赶上了老师,把事情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子路回去后发现老人已经离开了。 子路转达孔子的话希望老人能听到:“不出仕就是无义。你能不废长幼之序,让两个儿子见我;君臣之义,为什么要废呢?你想要洁身自好,却乱了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伦。君子求出仕,是行他们坚守的道义。大道不能在天下推行,我们早已知道了啊!” 读署名李汀的《满山鸟鸣》,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中的这则故事。文章中的老杨就像荷蓧丈人。说像,是因为他和荷蓧丈人有相似处,又有不同处。相似处是同为“隐”,荷蓧丈人是有意识的隐,老杨是无意识的隐。而在隐的事实上,二者没有区别。不同处是荷蓧丈人是举家而隐,老杨是离家独隐。荷蓧丈人是不满大道不行而消极隐避,老杨是植树造林忠心护林积极独隐。荷蓧丈人不失为世外高人,老杨无疑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是平凡的英雄。 作为一篇热情赞美人与大自然融合为一,讴歌奉献植树造林事业的普通人的严肃散文,读来读去,我读出了许多疑问,疑问出自本文的三大怪: 一怪猫头鹰报恩。 老杨救了一只猫头鹰,这只猫头鹰不仅冬天给老杨衔来枯树枝让他生火取暖,春天衔来野花报春,夏天衔来药草让他消暑,,秋天衔来五彩叶装扮,而且时不时咕咕叫给孤独的老杨以慰藉。这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照顾真可谓无微不至,让我不能不联想到《猫的报恩》《田螺姑娘》《青蛙王子》等影视、文学作品和诸如此类的民间传奇故事,它们的精神气息如此相通,似不分上下。至于猫头鹰的叫声,我从来听了都是觉得恐怖惊悚,何以老杨竟觉出安慰,实在匪夷所思。 二怪大黑狗救主。 八十年代时,大黑狗在老杨摔下山谷后救主心切,以不可思议的箭一样的速度,两小时跑完五小时的路程,赶到城里通报老杨家人,才让老杨捡回一条命。这个情节让我联想到各类忠狗电影,如《忠狗八公》。如果五小时路程是按步行算,步行速度每小时五公里,就是二十五公里路程。那么大黑狗的速度就是每小时十二点五公里,还只是“跑得全身是汗”。且不说大黑狗的速度之快、体力之强和耐力之久令人瞠目结舌,单凭大黑狗的智力和记忆力,既不迷路,又能准确找到家人,就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非神犬不可为。这个情节如果拍成电影,名字不妨定为《狗进城》,必定可以作大文章。 三怪蓝鹊说人话。 老杨第一次喊山,蓝鹊并没有立即回应,而是“偏着脑袋倾听”。老杨再喊一次,它们才“集体”叫“老杨”。蓝鹊知道倾听,还偏着脑袋,是在辨别、思考?集体回应,显得统一、有序。可见其远非俗禽可比,其智慧足以跻身吾类。就连作者也“调动全身力气,侧耳细听”,终于听得分明叫声中的“老杨”。根据情节,很难说这种人鸟唱和的场面不是老杨给“我”的展示和表演,但老杨还是“眼里含着泪花”,可见老杨总是被感动,永远都是如此容易动情。以我坐井观天的经验,凡山鸟听见人大喊大叫,大多会因为受惊而纷纷逃散。像蓝鹊这样不仅泰然自若,还和老杨宛若相对而坐侃侃而谈,真是天方夜谭般的景象。 全文所记事体如此荒诞不经,若非幻觉,定为神迹。作为一篇当代严肃散文,装神弄鬼,记录神迹绝无可能。只有解释为幻觉才符合逻辑。写作者先自我致幻,再把老杨和鸟类幻化,才有了本文亦真亦幻,似真似幻的咄咄怪事。 最怪的还是老杨,他把一片深情给了山鸟,如果孑然一身还说得过去,毕竟人的感情都需要有所寄托。但他分明城里有家,却“下山了,就挂念山上的这些树咋样了,这些鸟还好不好。久了,有感情了”,大黑狗在他摔下山谷后长途跋涉给家人报信,家人才救了他。说明家人对他恩情尚存,但“其他职工都转岗回了城,只有老杨还待在林场”,虽然多年来也想过回城,但“最后还是留了下来”。还说“每天在鸟鸣声中醒来,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真是宁愿挂念鸟,也不惦记人,宁愿和鸟厮伴,也不愿和家人相守。除非他的家人均已过世,但文章并未提及。 前有别妻离子守边关,今有抛家弃子守山林,这和“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多么相似,更何况老杨这样的老员工留在林场已无必要。如此坚决薄情,真是颠倒乾坤、丧心病狂。 怪的本质是伪,伪的反面是诚。如果作者对自己是真诚的,对生活是真诚的,绝不会塑造出如此扭曲的形象,绝不会编造出如此离奇的情节。 孔子称那些隐居山林的避世之士为鸟兽,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思是:我们不能和生活在山林中的鸟兽同群。我们不和天下苍生在一起,还有谁会和他们在一起?如果天下有道,孔丘用不着努力去改变它了。 表面上看,老杨是一个与大自然,具体地说是与山林,与鸟类融合为一的形象,远远谈不上天人合一。因为他既不通人情,又不懂天理,既没有孔子的胸怀,又没有隐士的高行。却用情于鸟不于人,安身于林不于家,学鸟语孜孜不倦,弃常识常理不顾。就是一个现实生活中彻头彻尾的失败者、逃遁者、价值观和情感均变态者。如此看来,老杨者,非人也,隐民也,人鸟也。这样一个糊涂蛋,歌颂他什么?致敬他什么? 为文有道,唯真唯诚。不可不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7e0e11ef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