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改革要有实质性的进展 近几年,民众对于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呼声一直很高,国家也对涉及全民教育的关键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但是一些突出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相反有些问题则更加突出了,中国的教育危机有增无减。开展全方位的专家研讨,对中国的国民教育进行实质性的,也许是颠覆性的改革,才能改变当前被动的局面,开创中国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当然中国人口众多,省份众多,情况复杂,教育稳定的局面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为此而保守不前,世界范围的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也迫使我们不能踏步不前。占领教育高地,打赢人才争夺战,需要我们用战略的眼光看待教育中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没有彻底改变上学难的问题。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力求平等,但是我们依然看到,有的学校人满为患,每个班至少六七十人,甚至更过。有的学校门可罗雀,一个班只有三四十人,甚至更少。2012年6月18日燕赵都市报第二版时评上的一篇文章《孩子无学可上,该谁下跪?》,文章的第一段引用6月16日新华社的报道“6月14日,深圳南山区上百名家长涌进南山区教育局,要求自己的孩子能有学位上学。更有一名家长还带着孩子跪在该局信访办公室门口1小时。对此,南山区教育局承诺,一定会全部解决学位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书读。”虽然可能这些孩子的问题能解决,但是那些没有上访的有多少?而且所谓的解决不也就是让那些“好学校”变得人更多吗?有些靠权势,靠“拼爹”、“拚钱”进了优质资源学校。那些贫民百姓自然也就只有上访的份了。望子成龙,下跪为子求学自然是情有可原。归根结底是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其实想来,教育资源主要体现在教师素质和教育硬件两个方面,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真正实现硬件统一配置并监督到位应该不难。对于师资问题,要依据授课经验和水平实现流动教学,如果,每个家门口的学校都窗明几净,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俱全,原重点中学的教师来授课,那家长又何必择校呢?当然要真正实现师资的流动并非一句话,还要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可以实行长期和短期两种:所谓长期指的是一学期或一学年,可以选派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任教,只担任主讲,由原学校的教师担任辅导(负责自习和看作业)。所谓短期指的是选派优秀教师利用班车到普通学校任主讲,由原学校的教师担任辅导(负责自习和看作业)。对于选派的主讲教师依据课时实行奖励。对于无法实现上述办法的偏远山区,还可以实行网上同步授课,优秀教师定期辅导的办法来尽量实现师资的公平。相信实现了师资和硬件的相对公平,必然会使择校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其次“洋高考”挑战加剧,使中国的高校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面临冲击。其实这一现象在近几年不断升级,已经引起了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2012年高考结束不久,“洋高考”与国内高考人数此长彼消的现象再度引起关注。教育学者指出,“洋高考”日渐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自己选择认可的高等教育和成才途径,中国高校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正面临冲击。在国外一些国家,大学教育实行的是“宽进严出”的政策,而中国的大学实际是“严进宽出”。许多大学生浪费了自己的黄金求学期,把时间浪费在了搞对象、上网等。又由于国内的一些大学在科研设施储备上与国外的学校相距甚远,学生社会实践和科研环境较差,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和科研型的人才。中国的高校要在招生和办学制度等方面作重大改革。如国家放开招生计划,高招每个批次中,每个学校只要有线上报名的学生, 学校就可以依据本校的资源决定录取名额,国家只监督和测评办学质量。第二,每个学校可以依据当地社会需求和专业的就业状况以及培养订单调整本校的年度招生计划,使人才培养不与社会需求脱节。第三,每个学校可以依据自己的(一至两个)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实行单独测试招生,不受高考的限制,为的是不让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在高考的独木桥落水,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上这些措施,均在不同程度上拓宽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体制。拓宽了人才的培养途径。不至于使高考成为唯一的标准。虽然高考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是公认的,但是高考评卷中的人为的不均衡性永远难以消除,我们只能尽量缩小,但无法消除,某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环境下其判断标准均存在偏差,更不要说人和人之间了,有时候作文分的一分之差就能决定一个学生的命运。我们的管理者虽然在不断努力,但是在今年的高考阅卷中,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说明了素质教育与应试之间的矛盾。素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使得某些问题的答案变得并不唯一甚至并不唯几,如化学科目中有一道题,根据标准答案有12种写法,在制定评分细则时,老师们又想出了4种写法,按照这16种写法判卷时,有评卷员发现考生答卷上还有不同的写法,组长们就接着开会,对新解法进行论证,分析到底该不该给分。结果,论证通过,又新增了几种写法,之前相关的纸卷,再重新评判。要想让高考一把尺子量到底,就要在命题上再改革,类似上述类型属于开拓智力,有多种答案的题目,可以设成加分题,考生多写一种就可以多得一分。还可以增加一些研究性问题和需要新观点的创新题目。增加这样的习题,高分的学生才是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另外,高考结束,对高考学生和家长而言,填报志愿成了最大的难题。志愿填报得当,就能最大程度利用自己的分数提升自己的学校、专业档次,而好高骛远或是明珠暗投,不仅可能拿不到自己理想学校的通知书,甚至还有可能出现无学可上的尴尬。高考的志愿填报,的确像高考分数一样影响着考生的命运。要想准确、合理的填报志愿,并不是学生和家长们能够掌握的,只有长期从事招生工作,又对中国的所有大学录取情况、办学情况、专业设置等相当了解的专业人士才能掌握。所以就目前的高考和高招来讲,既不能选拔出有创新能力、研究能力的人才,又不能充分实现办学的自由竞争,所以改革势在必行。教育的管理者和政府的职能部门要将高考和高招真正变成发现人才的平台,变成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工具,中国的教育才会掀开新的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ce4e175b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