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过节,天台人的餐桌上,饺饼筒是少不了的。在台州的一些地方,饺饼筒也叫食饼筒。同一种食物,不同名称。 以前在家的时候,不觉得饺饼筒味道有什么特殊的,只觉得是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食物,直到读大学去了外省,才不知不觉地开始怀念它的味道。 有人说,饺饼筒是放大版的春卷。这说,也对,也不对。饺饼筒不仅仅个头比春卷要大得多,里面包裹的馅料也要丰富得多。春卷是油炸的,而饺饼筒是煎烤的,所以口感有点松软,有点香脆。 相传,饺饼筒为济公和尚所发明,是否属实,无从考究。后来又听说,济公和尚将饺饼筒带至南宋京城临安改为春卷。现在杭州人春节买春卷皮子,总要挑天台妇女的摊头。 在天台,逢年过节像春节、清明、七月半等节令,都少不了饺饼筒。同时,每家每户都会拿它供奉先人。 饺饼筒好吃,却不好做。 首先,“糊”皮是个技术活。直径30厘米左右的皮,大有讲究。一张好的皮,要求薄如纸、圆如盘、透光亮。制作皮,先得调和麦粉与水,这比例必须恰到好处,水多了,太稀薄,水少了,推不开。另外,油的多少、火的大小等都不是好掌控的事。 总体上,皮的制作过程和山东杂粮煎饼的类似。不同的是,天台妇女的纤纤玉手似乎具有极强的导热性,徒手上阵,从不使用小木棍之类的工具。 其次,制作馅料,相比之下,这更多是体力活。一般情况下,肥肉、精肉、猪肝、蛋皮、豆腐、粉丝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加一些蔬菜,如香菇、荸荠、芹菜、海带等,依个人口味选择。冬季里,最美味的当然是冬笋了,不过价格也有点小贵。 多达十几种的馅料,需要一样样慢慢卤制、烹炒。 腊月二十七八,是家家户户忙着做饺饼筒的日子。一大清早,当家女人便赶往菜场,购买各种食材,像猪肝这样的食物甚至需要提前一两天预订,然后回家开始清洗、烹饪。平日里厨艺的好坏,在这过程中也是一览无余。要想饺饼筒鲜美,馅料制作中需要多放些油,否则会偏素,干巴巴的。 不同的地方,人们对馅料也各有偏好,天台用的粉丝多为细细的绿豆面,而温岭、椒江那边则更多用米面做。另外,如有喜爱吃鱼的,可以品尝一下天台平镇的饺饼筒,里面包有一整条一整条的泥鳅。 一切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包了。这个过程相对简单,将馅料一一码在皮上,卷起来折叠好即可。如若要求不高,形状再难看,总归是能吃的,不影响口感。值得注意的是,包的时候,皮往往是原来烤过的、粗糙的一面朝里,光滑的一面朝外。 虽然现在年夜饭流行到外面的酒店吃,很少吃饺饼筒了,但是依然无法阻挡主妇们制作这传统美食的热情,以及人们对它的馋涎欲望。过年的时候,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六十个饺饼筒,然后放在冰箱里贮存好几天,想吃的时候,取出来,煎烤一番即可食用。 印象中,小姨结婚多年,她家好像从未独立制作过饺饼筒,都是来我家蹭的,拿走成品、半成品(皮)。其实,小姨也不是没有尝试过,只是都没有成功。有一次,折腾了一上午,她糊出来的皮还是一塌糊涂,不是厚如铜板,就是太薄浑身洞洞,气得她差点把鏊扔到家门口的始丰溪中。 鏊,是一种特制的平底铁锅,直径大约40至50厘米。除了糊皮,煎烤饺饼筒也离不开它。不同的是,制作皮时用的油是一整块肥肉,煎烤时用的是豆油或者菜油,刷在锅底和饺饼筒身上,隔一两分钟给饺饼筒翻一下身,再刷点油,直至金黄就能出锅了。 此时,香味早已飘满整个厨房。上桌,配上杨梅烧酒或者稀饭,味道真是美极了。 (本文照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6ce74e81eb91a37f0115c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