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陆水鸟迁飞动态

时间:2022-07-10 10:0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国大陆水鸟迁飞动态



应该说明,仅仅根据我们的环志研究结果,还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我国大陆水鸟的迁徙状况,急需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为了描述主要水鸟的迁飞动态,们将参考大陆鸟类学家的研究和调查。 1) 雁鸭类

雁鸭类是广布于全球的游禽,全世界共有245165种,其中我国分布的为1科(鸭科)2050种(郑光美,2005)。

我国分布的雁鸭类全部为迁徙物种,国外繁殖地主要在欧亚大陆的北部,中海和西亚。国内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东北,少数物种在北部的内蒙和西北部的新疆、青海、西藏、甘肃繁殖。另外极少数的广布种,如斑嘴鸭的繁殖地从东北一直延伸到长江以南地区。

雁鸭类的越冬地相当广泛,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一些广布种,如绿头鸭、绿翅鸭、赤颈鸭等越冬地的北限超过黄河。值得注意的是,大天鹅的越冬地往南一般不超过长江。少数种类,如白眉鸭,冬季可迁至北纬35ο以南直达海南岛。与绝大多数物种不同的是,斑头雁(附图6176)繁殖于青海湖,向西南迁徙到达孟加拉和印度越冬。赤嘴潜鸭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我国新疆繁殖,主要越冬于印度、孟加拉、缅甸和长江中游的部分地区。

雁鸭类的主要迁徙通道是东亚-澳洲迁徙通道,部分种类利用中亚-印度迁徙通道,少数种类也可能利用东非-西亚迁徙通道,但目前尚无迁徙到非洲的记录。

我国境内重要的雁鸭越冬地包括江苏盐城、湖北洪湖、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安庆沿江湿地、香港米埔(雁鸭网络点)、云南拉市海等。其中,江西鄱阳湖仅保护区内越冬的雁鸭类33种,数量约1520万只。最常见的雁鸭类种类有:小天鹅、白额雁、鸿雁、豆雁、灰雁、赤麻鸭、翘鼻麻鸭、罗纹鸭、绿翅鸭、绿头鸭、斑嘴鸭、针尾鸭、白眉鸭等。其中数量超过全球总数1%的有小天鹅、白额雁、鸿雁、赤麻鸭、翘鼻麻鸭等。

云南拉市海是我国西南部的重要雁鸭越冬地,经常越冬的雁鸭类种类26种,5万只,主要包括斑头雁、赤麻鸭、中华秋沙鸭、绿翅鸭、凤头潜鸭、花脸鸭、青头潜鸭等。其中数量超过全球总数1%的有斑头雁、赤麻鸭、绿翅鸭、青头潜鸭和凤头潜鸭。

在安庆沿江湿地越冬的雁鸭类群总数通常超过6万只,常见种为鸿雁、豆雁、灰雁、小天鹅、绿翅鸭、斑嘴鸭、绿头鸭等。 雁鸭类飞行能力较强,迁徙时一般选择环境干扰较少、沿海或内陆湖泊湿地较多的路线,高空,白日飞行。春季北迁开始于3月,4月基本到达繁殖地。秋季南迁开始于9月,随气温降低陆续南移。11月中旬大部分已到达越冬地点。例如,在湖北洪湖保护区仅在其中一个观察点,就发现灰雁、豆雁、绿头鸭、斑嘴鸭、针尾鸭、绿翅鸭、赤颈鸭、琵嘴鸭。凤头潜鸭等,数量约40005000只。


同期在上海崇明东滩的监测点则发现豆雁、斑嘴鸭、绿翅鸭等雁鸭类,多的时候达上万只。雁鸭类秋季迁徙趋势见。 2) 鹤类

全世界共有15种鹤类,我国有记录的鹤类共有9种,其中,沙丘鹤属于偶见种;赤颈鹤可能已在我国灭绝。

黑颈鹤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繁殖地在我国青藏高原的西藏北部、海、新疆、甘肃和四川,越冬于西藏的一江两河流域、云南北部、贵州西北部,总数约在8000只左右,只有少量个体飞越喜马拉雅山,到不丹越冬。 黑颈鹤以外的其它鹤类,其繁殖地主要在俄罗斯的东南部和西伯利亚。除白鹤以外,其它5种鹤可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繁殖。除少量个体在朝鲜半岛越冬外,大部分在我国江苏盐城的沿海地区、长江流域的鄱阳湖和洞庭湖、升金湖、沿江湿地、上海的崇明东滩以及黄河三角洲越冬。 黑颈鹤主要在国内迁徙,在四川西北部的若尔盖湿地,青海玉树及其通天河流域与云南的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之间定期移动。只有在新疆东南部、青海西部繁殖的鹤通过唐古拉山口,在藏北繁殖的鹤则由高海拔向南或东南迁徙到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中游流域河谷越冬,其中一部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至不丹越冬。 繁殖于我国三江平原和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丹顶鹤,沿乌苏里江南下,越过兴凯湖、图们江口和朝鲜半岛北部东海岸(金野地区)等地,越冬于汉江流域(南北朝鲜分界线非军事区),另一条迁徙路线是繁殖于嫩江流域湿地(扎龙、向海等地)和内蒙东部的丹顶鹤,迁经辽宁盘锦湿地、河北北戴河、天津、山东黄河三角洲,到达江苏沿海地区越冬。 我国东北松嫩平原湿地,辽东湾湿地,渤海湾湿地是白鹤迁徙期重要的中途停歇地。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湿地,如江苏洪泽湖、安徽升金湖、湖南洞庭湖等湿地既是少量白鹤的越冬地,也是白鹤迁徙时重要的中途停歇地。

卫星跟踪表明,繁殖于俄罗斯达乌斯基的白头鹤和白枕鹤,经吉林,辽宁锦州,河北唐山,山东东营,安徽寿县、六安,到达鄱阳湖越冬。另一只白枕鹤经内蒙的查干诺尔(乌兰盖戈壁)、内蒙赤峰市附近、天津、山东的黄河口、山东荣成、安徽瓦埠湖附近、最终到达江苏太湖越冬。

鹤类在迁徙策略上有共同特点。一般来说,9月下旬开始离开繁殖地,10月份大部分种群处于迁徙阶段,11月处陆续到达越冬地,至第二年2月底开始春季迁徙,3月底基本离开越冬地,4月至5月处于春季迁徙阶段,繁殖的个体一般在4月初即可到达繁殖地,以便完成占区和营巢。鹤类秋季迁徙于12月上旬将结束,秋季迁徙趋势见附图6178 3) 鹳类

世界有鹳类19种,我国分布有两种,分别是东方白鹳和黑鹳。东方白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地区,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东北黑龙江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但近年来在山东的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安徽的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江西鄱阳湖也有零星繁殖的报道;迁徙时经过辽宁辽河三角洲、山东黄河三角洲,越冬


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安徽升金湖和安庆沿江湿地、湖北的沉湖和龙感湖。

我国境内分布的黑鹳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种群,西部种群在我国西部的新疆地区繁殖,越冬地可能在印度,具体迁徙路线不明;东部种群在我国的山西、河北、北京和辽宁等地繁殖,迁徙时经过河北、天津以及山东的沿海地区,最南的越冬地可达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但近年来,在北京房山区十渡据马河也有十余只越冬群体。

鹳类与鹤类的繁殖地、越冬地以及迁徙停歇地不仅仅在区域上大致重叠,采取的迁徙策略上两者也基本相同。鹳类的迁徙时间大致与鹤类相同,每年12月基本已到达越冬地,秋季迁徙活动结束。 4) 鹮类

世界有鹮类26种,我国分布有4种,分别是黑头白鹮、白肩黑鹮、朱鹮和彩鹮。其中白肩黑鹮和朱鹮为留鸟。

黑头白鹮繁殖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迁徙经过辽宁的辽河三角洲、山东的黄河三角洲和江苏沿海,在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和台湾等地沿海越冬。

彩鹮繁殖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迁徙经过辽宁的辽河三角洲和山东的黄河三角洲等地,偶见于我国江苏以南的沿海地区。

黑头白鹮的迁徙策略同鹤类。11月初已有人报道黑头白鹮迁徙到达浙江杭州湾,鹮、鹳类秋季迁徙趋势见。 5) 琵鹭类

世界有琵鹭6种,我国分布有两种,为白琵鹭和黑脸琵鹭。具最新调查统计,白琵鹭在我国的越冬种群可达16000余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以及安徽沿江各大湿地。黑脸琵鹭在我国的主要越冬地是在台湾西部沿海地区,种群数量可达600余只,其次是香港的米埔和后海湾,数量约为240只,澳门有约50只,海南约有60余只。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白琵鹭的繁殖区域,迁徙经过辽宁辽河三角洲,河北、天津沿海,山东沿黄河三角洲,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各大湖泊湿地,如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以及安徽升金湖等地越冬,在浙江、福建、广东和香港沿海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个体越冬,西部的云南也有白琵鹭的越冬记录。西部地区的繁殖区域可能在新疆天山,具体情况不祥。黑脸琵鹭的繁殖地分布在我国辽宁东部沿海和朝鲜半岛西部沿海的岛屿上,迁徙时经过山东黄河三角洲、江苏盐城、上海崇明东滩、浙江沿海、福建沿海、广东沿海和广西沿海,我国的越冬区域主要在台湾西部沿海、香港米埔、澳门沿海、海南西部沿海,部分黑脸琵鹭将迁徙到越南的红河三角洲越冬。是香港米埔保护区黑脸琵鹭的卫星跟踪示意图,由香港特区渔农署提供。

琵鹭类的迁徙策略类同于鹤类。近年来发现,在江苏盐城保护区有一些黑脸琵鹭的非繁殖个体在此度夏。


根据11月中旬对海南越冬黑脸琵鹭的统计,其数量已达到去年冬季的水平,据此估计琵鹭类的越冬迁徙活动已接近尾声。 6) 鹭类 全球鹭科Ardeidae鸟类共93种,包括48种鹭和15种鳽(郑光美,2005我国有14种鹭和9种鳽,均为迁徙鸟.

许多种鹭类在西伯利亚繁殖。我国主要的繁殖地除新疆和西藏外,在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等许多地方都可繁殖。鹭类的停息地和越冬地在全国分布也较为广泛,在东南沿海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沿海以及内陆湖泊如湖南洞庭湖和江西鄱阳湖,均可看到大量的鹭类群体停歇和越冬的壮观景象。 根据我们对鹭类的环志和回收记录,鹭类均呈南北向迁徙。不论是西伯利亚繁殖的群体或在我国东北繁殖的群体,均南迁到我国的华北和华南地区、东南亚或更南的地区越冬。并可能存在北方群体迁往华北,华北群体迁往华南,这种现象称为替代型迁徙现象。也就是说,在全国各地不论是繁殖期、迁徙期或是越冬期,都可在不同的湿地类型如沿海滩涂、水库、内陆湖泊等都可见到鹭类,但这不表明鹭类是留鸟,这就是鹭类替代型的迁徙。

鹭类每年8月下旬开始南迁。北迁的顺序与鹭的年龄有关,成鹭离开越冬地早而幼鹭稍迟,这一现象可能与成鹭尽早北迁,进行繁殖有关。

就秋季鹭类在全国的分布或迁徙状况而言,恰好呈现出替代型的迁徙现。也就是说在秋季,我国各地都有迁徙的鹭科鸟类群体。在我国东北(如黑龙江扎龙保护区)繁殖的群体将向我国的华北和华南地区迁徙,而华北或华南的繁殖群体则迁往东南亚如泰国等地越冬。鹭类秋季迁飞趋势见。 7) 鸻鹬类

鸻鹬类是典型的水鸟,全世界约54220余种,广布世界各地.我国约有3176种。估计种群数量3500万只。鸻鹬类大多生活在沿海滩涂及内陆湖泊沼泽的水边,只有丘鹬经常在森林栖息。 我国的鸻鹬类大都有迁徙的习性,只有彩鹬,鹮嘴鹬,铜翅水雉,距翅麦鸡,肉垂麦鸡等少数几种为罕见留鸟或短距离迁徙鸟。金眶鸻,环颈鸻的部分种群为留鸟。

在我国境内繁殖的鸻鹬类约30余种,大多喜爱栖居在河流、水塘沿岸以及沼泽和稻田等淡水环境。有的种类也能在沿海生活,如黑尾塍鹬,白腰杓鹬,林鹬,金眶鸻,环颈鸻等。只有蛎鹬,蒙古沙鸻,铁嘴沙鸻,主要在沿海滩涂繁殖。鸻鹬类的主要繁殖地在古北界北部,欧洲北部以及西伯利亚。越冬地主要在非洲、印度、东南亚、南亚以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此,我国鸻鹬类的迁徙基本是南北走向,纵贯我国境内的三条迁徙通道都被鸻鹬类利用。

研究资料表明,主要是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地越冬的鸻鹬类去西伯利亚繁殖,至少14种(斑尾塍鹬(34),大杓鹬,大滨鹬(85), 翻石鹬(2),红腹滨鹬(18),红颈滨鹬(18),灰尾漂鹬(2),尖尾滨鹬(8),金[]鸻,蒙古沙鸻,翘嘴鹬(4),三趾鹬,铁嘴沙鸻,弯嘴


滨鹬29于迁徙途中经过我国东南沿海,约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鸻鹬类总数量80%

我国境内繁殖的种类,繁殖地主要在黑龙江北部,新疆西部及西北地区。冬在长江以南,远至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以及非洲。个别种类去地中海、里海越冬。

每年春季34月向北迁徙,我国整个东南沿海的23个地区都曾回收到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个体。一只在澳大利亚布鲁姆环志的大滨鹬,1周后即在上海崇明被回收。到达崇明东滩的鸻和鹬,经过几天的取食,补充营养后继续向北迁徙。除上海崇明东滩以外,环渤海湾以及鸭绿江口也是重要的中途停歇地点。 春季向北迁徙的鸻鹬类在我国沿海登陆后,也有许多个体沿内陆江河湖泊迁徙。有些在我国东北繁殖(如白腰勺鹬),有些在西北繁殖(如红脚鹬),相当多的个体仍然到古北界北部,欧洲北部以及西伯利亚。

不同停歇地点之间的距离很不相同,因种类而异。一般来说,个体大,飞行能力强的种类,停歇地点之间的距离较长,反之则较短。 秋季南迁开始于8月,并不完全受气温的影响。南迁的路线并不完全与北迁路线相同,许多个体经阿拉斯加,跨越重洋返回澳大利亚或新西兰。

我国监测东亚-澳洲迁徙通道鸻鹬鸟类迁徙动态的主要监测点是辽宁丹东,河北秦皇岛,山东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上海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区等地。鸻鹬鸟类秋季迁徙趋势见。此外,全国许多地点冬季可以见到零散的鸻鹬鸟类,他们多半是冬候鸟或留鸟。 8) 鸥类

鸥类为广布全球的水鸟,世界上共853种,我国有419种。其中全球关注的种类有黑嘴鸥和遗鸥,常见种有黑尾鸥、海鸥、西伯利亚银鸥、黄腿银鸥、灰背鸥、渔鸥以及红嘴鸥;罕见种有北极鸥、银鸥、小黑背银鸥、棕头鸥、细嘴鸥、小鸥以及三趾鸥;迷鸟有楔尾鸥、叉尾鸥及灰翅鸥。

鸥科鸟类均具有南北迁徙习性,除银鸥、黄腿银鸥、渔鸥及红嘴鸥部分种群在中亚-印度迁徙通道迁徙外,其余均在东亚-澳洲迁徙通道内活动。

全球关注种黑嘴鸥,繁殖于江苏、山东、辽宁沿海及韩国的松岛等地,迁徙途径华北及华中区,越冬于江苏以南的东部沿海、香港、台湾、韩国以及日本北九州等地。遗鸥,集群繁殖于内蒙古西部及陕西北部,迁徙途径华北、华中及华南区,新近报告越冬于华北沿海。

常见种黑尾鸥繁殖于日本及俄罗斯的东南部,国内繁殖地见于山东沿海及福建沿海;越冬于我国华北及华南沿海,台湾、以及日本北部。其它常见种繁殖于我国青藏区、蒙新区以及东北地区北部,包括俄罗斯及西伯利亚北部、欧洲甚至包括阿拉斯加及北美洲东部;越冬向南迁移,在我国西南地区以及华南沿海,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等地越冬。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繁殖于古北界;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我国主要繁殖于东北地区,越冬于东部地区及北纬32°以南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青海省除外)。


不常见种棕头鸥繁殖于亚洲中部,我国的西藏中部及青海,冬季至印度、国东部和西部、孟加拉湾及东南亚越冬。北极鸥及三趾鸥繁殖于北极周围,越冬南迁。其它鸥类繁殖于北非、欧洲、俄罗斯北部、以及北美洲等地,越冬南迁,很少在我国东部沿海发现。

繁殖于我国东部沿海的有黑尾鸥及黑嘴鸥,越冬于我国华北及华南沿海,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区,一般每年3月中旬抵达繁殖地,4月中旬-7月上旬为繁殖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陆续迁飞至越冬地。繁殖于我国北方(包括东北、青藏和蒙新区)的有海鸥、黄腿银鸥、渔鸥、棕头鸥、红嘴鸥以及遗鸥,迁徙部分经过华北、华中、西南以及华南地区,越冬见于华中、西南以及华南地区,部分越冬于东南亚其它地区,一般每年3月下旬抵达繁殖地,4月下旬-7月中下旬为繁殖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陆续迁飞至越冬地;仅在我国东部沿海越冬的有北极鸥、银鸥、西伯利亚银鸥、小黑背银鸥、灰背鸥以及细嘴鸥,繁殖地主要集中的西伯利亚的东北部以及日本的北部地区,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陆续由西伯利亚东北部以及日本的北部等繁殖地,途径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东部沿海部分地区越冬。 9) 燕鸥类

燕鸥类为广布全球的水鸟,世界上共1044种,我国有719种。全球极度濒危的燕鸥有黑嘴端凤头燕鸥,目前全部繁殖种群均在中国,3050只;常见种有鸥嘴噪鸥、红嘴巨鸥、大凤头燕鸥、普通燕鸥、白额燕鸥、须浮鸥以及白翅浮鸥;不常见(罕见)种有小凤头燕鸥,河燕鸥,粉红燕鸥,黑枕燕鸥,黑腹燕鸥,白腰燕鸥,褐翅燕鸥,乌燕鸥,黑浮鸥,白顶玄燕鸥以及白燕鸥。 根据历史资料及现有的环志回收信息,除河燕鸥及黑腹燕鸥为云南省西部留鸟外,其它燕鸥科鸟类具有南北及东西迁徙的习性。具有东西迁徙习性的有乌燕鸥和红嘴巨鸥。

全球关注物种黑嘴端凤头燕鸥繁殖于中国东部,现唯一的繁殖地位于福建马祖岛。冬季向南迁徙至南沙群岛等。

鸥嘴噪鸥、大凤头燕鸥、普通燕鸥、白额燕鸥以及须浮鸥等常见种繁殖范围几乎遍布全世界,包括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冬季越冬南迁至南美洲、亚洲、非洲、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在我国大多繁殖在北方,迁徙至东部沿海越冬。红嘴巨鸥(Hydroprogne caspia),繁殖于中亚、西伯利亚中部以及中国的东部,越冬于中国东部、台湾以及印度支那。白翅浮鸥Chlidonias leucopterus),繁殖于南欧及波斯湾,横跨亚洲至俄罗斯中部及中国,冬季南迁至非洲南部,并经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偶至新西兰。

不常见种河燕鸥及黑腹燕鸥,仅分布于云南西部,为留鸟。小凤头燕鸥、河燕鸥、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及乌燕鸥,广布于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至澳大利亚,越冬很少见于我国东部沿海岛屿。黑枕燕鸥、白顶玄燕鸥及白燕鸥繁殖于太平洋西部沿海的热带岛屿及澳大利亚北部岛屿,夏季少见于我国华南近海岸岛屿,越冬很少见于我国南沙群岛以南的近海岛屿。白腰燕鸥(Sterna aleutica),


繁殖于西伯利亚、阿留申群岛及阿拉斯加;越冬于南方海域,仅在我国香港有过记录。黑浮鸥(Chlidonias niger),繁殖于北美洲、欧洲至里海及俄罗斯中部的淡水水体,冬季南迁至中美洲、南非及西非,漂鸟远至智利、日本及澳大利亚;我国极为罕见。新疆西部繁殖,内蒙古东部可能也有繁殖种群分布。华北及华中区有迷鸟记录。

繁殖于我国华南沿海的有黑嘴端凤头燕鸥、大凤头燕鸥、小凤头燕鸥、粉红燕鸥、黑枕燕鸥、褐翅燕鸥、乌燕鸥、白顶玄燕鸥及白燕鸥,越冬南迁,其中绝大多数为罕见种,繁殖期为35月,9月份开始南迁。繁殖于我国北方(或更北的地区)的有鸥嘴噪鸥、须浮鸥及黑浮鸥,大多在中国东部沿海越冬,每年3月下旬迁到繁殖地,4月下旬-7月上旬为繁殖期,9月中下旬陆续迁飞至东部沿海越冬;繁殖范围广布的物种有普通燕鸥、白额燕鸥及白翅浮鸥,繁殖期为4月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中下旬陆续迁飞至越冬地;红嘴巨鸥繁殖于中国的东部沿海,越冬期也见于东部沿海大部分地区;仅在云南西部繁殖越冬的有河燕鸥及黑腹燕鸥。

我国的燕鸥类,除河燕鸥及黑腹燕鸥在云南西部或西南部为留鸟外,其它具有长距离迁徙习性。鉴于大多数燕鸥属于海洋性鸟类,在内陆湿地或水域不易发现,仅白额燕鸥、普通燕鸥、须浮鸥以及白翅浮鸥等越冬地需要重点监测。燕鸥类秋季迁徙趋势见。 10) 鸬鹚

全世界鸬鹚共有139种,我国分布15种(郑光美,2005),分别为:普通鸬鹚、绿背鸬鹚、海鸬鹚、红脸鸬鹚和黑颈鸬鹚。其中,普通鸬鹚为最常见种,全球种群约150万只,在亚太迁徙路线上的约4080万只;2001年亚洲水鸟调查在东亚发现普通鸬鹚13839只;绿背鸬鹚估计约10万只,2001年在东亚只统计到783只。红脸鸬鹚全球种群约20万只;海鸬鹚2001年在东亚统计到543只。

除黑颈鸬鹚外,其余4种鸬鹚均为迁徙鸟。普通鸬鹚在我国主要繁殖于长江以北的适宜地区,其中,青海湖为大群聚集繁殖场所,每年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此繁殖的普通鸬鹚约4200对(蔡景龙等,2001)。此后,普通鸬鹚陆续迁徙经过我国中部,到达南方各省、海南岛及台湾越冬。其中,洞庭湖、鄱阳湖均为重要的越冬地。根据我们环志研究的结果,青海湖繁殖的普通鸬鹚向西南的印度阿萨姆帮方向迁徙越冬,而在东北繁殖的普通鸬鹚则迁徙岛台湾附近越冬。 绿背鸬鹚全部种群分布于东亚,主要繁殖于朝鲜半岛、日本、库页岛及萨哈林岛,迁徙途径沿海海域至中国东南部沿海,为罕见或不定期冬候鸟。

红脸鸬鹚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日本、库页岛及阿留申群岛,在我国非常罕见,仅在渤海及台湾海域有零星记录。

海鸬鹚繁殖于阿拉斯加至西伯利亚及日本越冬于美国加州、日本南部和中国。在我国不常见,主要迁徙经过我国东北,越冬于渤海、辽东湾至东部沿海、广东越冬。 根据鸬鹚类的食性和生活习性,迁徙路线应该选择塘库众多之地,


以便在中途停歇时进行觅食。 11) 翠鸟与雨燕

我国有翠鸟711种,大部分为当地留鸟,少数种类具有迁徙习性,如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和蓝翡翠(Halcyon pileata)。

目前,翠鸟科的种群数量不详。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大陆共环志普通翠1058只,蓝翡翠829只,没有回收记录。

据记载,普通翠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天山,在西藏西部较低海拔处越冬;bengalensis亚种在东北地区繁殖,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海南及台湾越冬地,同时分布于这一地区的部分普通翠鸟为留鸟。

繁殖于黑龙江北部、内蒙东部北部地区的普通翠鸟每年8月下旬-9月中旬开始南迁,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到达辽宁省大连市、河北省北戴河、山东长岛。翌年4月上旬-下旬从南方迁至山东长岛、河北省北戴河、辽宁省大连市、吉林省吉林市和珲春市等地,4月下旬-5月上旬返回黑龙江北部、内蒙东部北部地区;西部地区:9月中旬-10月中旬到达云南西部的巍山和南涧。

蓝翡翠(Halcyon pileata)分布于东北、华东、华中及华南地区,从辽宁至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东南部包括海南岛。北方亚种南迁至印度尼西亚越冬。 繁殖于黑龙江北部的蓝翡翠鸟每年8月中旬开始南迁,8月下旬-9月下旬到达河北北戴河、山东长岛和青岛、上海崇明、江西遂川等地。翌年5月初-下旬返回山东青岛和南四湖、河北省北戴河及黑龙江等地;9月中旬-10月中旬到达云南西部的巍山、南涧、新平。

我国境内有雨燕49种,其中5种具有迁徙习性。金丝燕(Aerodramus3种,仅有短嘴金丝燕(Aerodramus brevirostris 为候鸟;针尾雨燕Hirundapus)属2种,其中: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为候鸟;雨燕(Apus)属3种,雨燕(Apus apus)、普通楼燕(Apus apus)、小白腰雨燕(Apus nipalensis )均为候鸟或季节性候鸟。目前,雨燕科所有鸟种的种群数量不详。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大陆环志的雨燕共4种:白喉针尾雨燕28只;雨燕1051只,其中,北京重捕90只,天津回收1只;环志白腰雨燕1296只,回收到1只。该鸟198478日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车牛山岛环志放飞(F000405),20天后在山东省日照市回收;小白腰雨燕环志数量为63只。

我国的雨燕科鸟类主要有二条迁徙通道。一条与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重合,主要包括3条路线:在东北地区、俄罗斯和蒙古国东部繁殖的个体,经过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到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内蒙中部及蒙古国繁殖的个体,经可沿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大巴山东部向华中、华南地区到达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越冬;西藏地区候鸟可沿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向东南方向迁徒至泰国越冬。一条迁徙通道是向西南迁徙,到非洲南部越冬。主要是在西部地区、俄罗斯和蒙古国西部繁殖的个体向西南迁飞经阿拉伯半岛到非洲南部越冬。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812ef27c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