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错读化学 近些年来,化学的名声实在不大好,无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都是如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化学品简直成了“毒药”的同义词。因为有人相信,凡是采用了化学手段的东西一概都是对人体有害的,而所有的天然物对于人体都一定是安全的。何以见得?只要看几十年前化学工业还不怎么发达的时代,似乎从来没有人担心过食品安全的问题。但是真实情况恐怕要比这种直觉复杂得多。 自从有人类以来,黄曲霉素一直是最重要的致癌因素之一,连生活在半坡村遗址的先民也未能幸免。黄曲霉素是纯粹的天然物,它存在于变质的谷物中,而与化学工业毫无干系。恰恰是由于科学的发展,才使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锡壶是古代人常用的酒具,由于冶炼技术的局限,锡壶中难免含有铅等杂质,古人不知此理,常因喝酒而致铅中毒。铅粉在不到100年前仍然被用作化妆品,20年前人们还在普遍地食用含铅的松花蛋。所以说,恰恰是因为科学知识的提升和技术的进步,才使人们摆脱了许多灾难。 一个被许多人质疑的问题是,一些明明知道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在食品中的含量就应该是零,为什么有关规定总是说含量在若干百分比以下?这里有好几处误解:一是某些化学成分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这不是因为环境污染,而是亘古就有;二是毒性都是在一定剂量以上才有的概念,当某些物质的含量在一定剂量以下时,是可以排泄的,或者是可以被人体分解的;三是检验所用的仪器灵敏度和试剂的纯度都是有限的,假如检验报告称某物含量在万分之三以下,并不意味着仍然有万分之一或万分之二的含量,而是说没有进一步追究的必要。当然可以说某有害物“未检出”,但是不宜说“含量为0”。 有人认为社会应该杜绝一切含有有害化学成分的产品,事实上这不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制作火腿需要添加亚硝酸钠,问题在于多年前对添加量没有设定指标加以限制,所以现在更重要的是对有害成分的剂量加以严格的限制。不能说所有添加剂都是有害的。食品工业从制作饼干的时代起,就用添加剂。我们应该反对的是添加剂的滥用。 近来电视台讨论食品安全的节目甚多,耐人寻味的是绝少采访科学技术方面的专家,不知是不是担心他们有利益的背景。但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凭着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恐怕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现在的问题是,许多人不相信专家说的话。医生和化学家说无毒的物质,他们仍然认为有毒。例如,虽然当谷氨酸作为氨基酸保健品成分的时候,没有人怀疑过它对人体的益处,但是当它以另一个名字“味精”出现的时候,一些人就不肯接受它对人体是无害的说法。相反地,医生和化学家提醒人们说染发剂中的芳香胺有致癌作用,却难以引起人们的警觉。 当前所暴露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食品、日用品的安全性问题,从技术的层面来检讨,一方面是由于社会需求增长太快,以致对于各种技术行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未加周密评估;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上部分人无节制的欲望的导向,使技术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但是不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化学品的使用。 浦家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78eece8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