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复习题集】 《登泰山记》 一、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1. 作家:姚鼐,清代桐城派古文家。 2. 作品: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二、课文分析 1.线索: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 2.主旨:通过记叙自己在农历除夕气候恶劣的条件下与友人一起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绘了壮丽雄浑的泰山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泰山周边环境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2、3段):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艰难登山的经过。(京城到泰安的旅程→艰险的登山过程→到达山顶时所见明丽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4段):观日出的过程及日出时雄浑壮丽的景象。(按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的顺序,极写泰山日出的壮丽景象。) 第四部分(第5段):写泰山的古迹(建筑群与石刻),反映其悠久历史与人文气息。 第五部分(第6段):总结泰山的景物特征和冬季景色特点。 三、习题 A套 阅读《登泰山记》第四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作者是_____,他与方苞 、刘大櫆等同属_____派作家。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3.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大风扬积雪击面” 中一个“击“字,生动地表现了高山上寒风猛烈之状。 B.“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这里以夸张的手法,反衬出作者站得高,望得远。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云海形成一片红光,烘托着上升的红日,画面壮观 。 D.“戊申晦”其中“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 1.姚鼐;桐城。 2.渐渐看见云雾中立着几十个白色像骰子一样的东西,(那)是山。(关键词:稍;注意“者„„也„„”的翻译) 3.B(错在此处运用的是比喻手法) B套 阅读《登泰山记》第四至六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2分)(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描写了日出时瑰丽的景象。 B.“而皆若偻”运用拟人,描绘了西南诸峰,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 C.选文第②段的内容是介绍了泰山上的建筑群。 D.“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而雪与人膝齐”写出了山上环境的凄清。 【答案】 1.清朝;姚鼐。 2.那些位置偏僻没有面对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关键词:当、者、及、往) 3.B(A错在“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描写的是日将出时景色; C错在第②段的内容除了建筑群,还有石刻;D错在“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而雪与人膝齐”写出了山上环境的清冷和寂静,“凄清”与作者的情感不符。) C套 阅读《登泰山记》第四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3.对以上这段文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这里是用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渲染了日出时的环境和气势。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化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日出雄伟、壮丽的景象。 C.“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先写日上过程,再写日下的海浪,相互烘托,既生动形象,又很有气势,给人以壮美的感觉。 D.整段文字按照时间顺序,展现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变化的画面。 【答案】 1.清;姚鼐。 2.回过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关键词:或、得、否) 3.A(错在应是“日出前”) 四、考题链接 2011届杨浦二模卷 阅读《登泰山记》第四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1.选文出自《 》,作者是 朝著名古文家 。(3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描写太阳将出时的景色,为喷薄欲出的太阳蓄势。 B.“正赤如丹„„动摇承之。”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C.“皆若偻”运用比喻,写出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峻,形象而生动。 D.选文依次描写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不同景色,展示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动人景象。 【答案】 1. 登泰山记;清;姚鼐。 2. 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关键词:极天、异、须臾) 3. C(错在运用的是“拟人”) 2012届闸北一模卷 阅读《登泰山记》第二、三段,完成练习(语段略,共计8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76904be518964bcf847c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