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日记》读书笔记 季羡林是我最敬佩的人物之一。不过,我总觉得他离自己太遥远,太遥远,几乎成了神一般的人物。后来,读大师的散文,又听了有关他的一些小故事,逐渐感受到他的亲切与率真。再后来,我发现了《清华园日记》,得以认识七十几年前的老先生——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和自己一样是大学生,实在兴奋不已。 日记记录的是作者大学后两年在清华的生活,在校是期间一天不落。也有一些放假时的内容。出版时全按日记原文,一字不改,只是加以注释。所以,读日记和读简介,甚至后来作者写的自传,感觉完全不一样。这是最真实的,如作者所说:“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读完日记,我最大的感受有三个:第一,作者实在是非常的可爱;第二,大人物并不从一开始就是大人物的;第三,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大学,什么专业,大学生活总有一些共同的喜怒哀乐。 作者学的是西洋文学,主攻德文。他很用功,在日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关于书的记录。图书馆自然是不能错过的,逛书摊是常事,还经常向外国公司订购。每每买到好书便兴奋不已,购书落空则倍感失望。作者总是几本书同时看,而书经常是各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和汉语自不用说。每天几十页几十页的看,有时还要在关灯后焚蜡。 日记前面的部分,总的来说,格调还是轻松的。作者有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和朋友闲谈,光顾学校里举行的各种比赛,时不时还挂一下课。说到挂课,这是仿佛大学生活必备的一部分。作者日记里说的是“刷”,如“头午只上法文,别人一律大刷”,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我进入大学至今,还没有挂过。不过,看到作者的潇洒的“大刷特刷”,仍然心生羡慕。其实,很多老师都不会点名的,最主要的是,有的课听了也等于白听,偶尔不去,没有任何影响。作者的朋友不是很多(要求比较高,志同道合),总是几个熟悉的名字,有的住得还挺远,但他们相互访问、闲谈、一起游玩的频率相当高。这也是日记里乐事的一大来源。 作者当时很年轻,而我们现在所尊崇的一些大文豪当时也很年轻,如巴金,冰心、沈从文、周作人等,都有交往。有些还是作者的老师,如朱自清。 关于老师,也有很多很多有趣的说法。 作者看了相当多的电影。一部分是自己去电影院或学校看的,还有一部分因为他到民众学校上课,每周有票送来。评价多半不高,好的几乎没有,连说“不坏”的也少。无论如何,我想这至少对开阔眼界还是很有用的。 后来,由于战事吃紧,安全受到威胁,作者很有一段慌乱的时光。这期间,他也做起了关于“自私”的反思,因为总盼着别人上战场,而觉得自己不应该死。其实,谁愿意死呢, 学生生活,考试自然是永恒的主题。听说考试叹气,考前临阵磨枪,考后担心分数,考得不好大骂老师,现在也一样,不仅是大学。以下摘录一些原文: “说下星期又要考,真混蛋。” “过午中世纪考得倍儿坏,然而没关系,总是过去了。” “今天考Shakespeare(莎士比亚),监场者知趣。” “早晨忽考法文,结果一塌糊涂,真是岂有此理。” “分数差不多全出来了,真使我生气,有几门我简直想不到我能得那样坏的分数。这些教授真是混蛋,随意乱来。” „„ 下一阶段,作者成了运动狂,似乎是为了发泄,平均每天运动超过2小时。 再后来,邻近毕业,学业仍忙,心情却有些变了。日记内容减少。 “应景上课。麻木,麻木,麻木。” “今年过的是什么生活,不是test(测试),就是reading report(读书报告),这种生活,我真有点受不了。” “心里一轻松,就又不想念书,于是我又变成游魂了。” 这些感受,相信很多学生都有过。 日记里还有作者写作投稿的记录,赚了一些稿费。我只能说写出好文章真是不容易,让人头痛。 我想,最好把我自己的大学生活也记录下来,将来再看时,一定很有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9a77d3a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