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与“觉”当代艺术在社会学转向中的身份定位与价值认同

时间:2023-04-18 16:22: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中的身份定位与价值认同

作者:闫现磊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

要: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过程中遭遇身份定位和价值认同的两难境地。本文旨在直面这一现实,基于当代艺术社会学范畴认识和社会学批评方法论的理解,挖掘当代艺术被动介入社会现实局面背后的权力关系,就其中暴露的问题和如何”“的实现身份定位和价值认同进行一系列的反省与思考。

关键词:当代艺术社会学社会学转向;自觉;主体性;理性批判

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传达载体已经由原来架上绘画的单一模式逐渐转向装置、影像、行为等多元并存的格局,这种局面昭示着当代艺术已经突破了以往小圈子(当代艺术界)游戏规则,不断寻求社会学意义功能的转向。 一、社会学意义范畴层面的当代艺术

艺术批评家鲁虹认为当代艺术在本质上乃是一种关注社会文化问题,关注人类生存状态,并强调坚持知识分子道义立场的艺术。同时他认为与既往时代的艺术类型相比,当代艺术更具当下性、观念性、批判性与寓言性的特点。[1]

目前,当代艺术家普遍关心的已不再是个体的内心经验或主体的存在本身,转而针对和关注社会变革过程当中的宏大叙事和他者经验。从这个层面来讲,当代艺术已经具备了社会学意义范畴性格,成为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是价值判断,不是时间概定,是固定语词,更是一种表征、修辞。

二、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批评向度

西方现代美学经过了哲学转向、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为当代艺术批评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论。这个过程一路走来,艺术观照逐渐从自律问题转向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现实文本,当代艺术观照正是这一过程的最明确体现。

这几年当代艺术发展形成一种空前的社会学品格。社会权力话语关系的转变,内在要求当艺术寻求新的批评方法论支持。艺术批评家高名潞认为,理论方法和实践现象永远是一体的,有什么样的现象就有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必须寻找和它匹配的方法。[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型正是这样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是社会学的方法论,就是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社会的意义和信息的存在状态。

三、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中的身份定位与价值认同

布迪厄说过:个人性就是社会性。[3]按照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的现实趋势,要想在这一宏大叙事中把握主导话语权,关键依旧在于艺术家主体本身。

哲学角度来讲,自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创新的自我解放意识。自觉更多的属于人的社会属性,倾向于人的实践感,艺术创作活动离不开自觉意识。首先是自我认识层面,表现觉,强调主体地身份等各方面的定位意识;其次表现为自,强调社会学范畴的主体能动意识。在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现实趋势下,艺术家需要发挥这种自觉意识,为艺术创作不被权力渗透寻找出路。

(一)身份觉:当代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化

当代艺术一旦介入社会现实,本身就对当代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当代艺术创作由个人性向社会性、私密向公共转变,要求当代艺术的知识化进而要求当代艺术家的公共知识分子化。

鲁虹认为当代艺术是一种调坚持知识分子道义立场的艺术。实际上内在决定了当代艺术的公共知识分子品格。艺术家可以以艺术的视角发现社会学家所忽略的现实问题,同时艺术自由度可以调和社会阶级之间、个体社会身份之间以及个体社会身份与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 一位当代艺术家在进行学术研究抑或单纯的艺术创作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但是当他把研究和创作切入到具体公共问题的社会批判上来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其实这就需要当代艺术家有这样的身份觉意识,在介入社会现实的态度上把握住这个身份定位。 (二)功能自:主体地介入,理性地批判

艺术创作一旦介入社会现实,便具有了公共性,潜在的就产生了社会价值。栗宪庭提出了当代艺术在人文和艺术史的双重语境中寻求价值支点的观点。[4]事实上,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过程中,大部分的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与揭示是被动的,滞后的。因此,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艺术家与其等待被转化,成为附庸,不如主动地参与或主体地介入社会现实。同时,作为公共性知识分子的艺术家要在当代艺术群落中获取一席之位,还要时刻保持理性地批判眼光,主动实现、寻求社会学转向的价值认同。总的来讲,就是要求艺术家主体的介入,主体的实现功能自、价值认同;同时保持理性地批判性格和全面的策略意识。

关于主体性,福柯认为人的语言、身体、器官及其行为都只能作为主体的工具,因为它们无法使用自己,所以主体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灵魂。人的灵魂性亦即人的精神性便可称其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体性。[5]从这个层面上说,艺术创作、艺术行为一旦失去了灵魂或内在精神,也就意味着艺术创作、艺术行为已经退避了主体及主体性。因此,当代艺术家自身一定要有自身主体性,主导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艺术家的公共性意志,自觉地内在肯定,自我发现。同时,艺术家还要注重自身的知识分子品格、素养的提升,特别是介入社会现实的公共品格。具备关注、揭示社会现实问题的敏感性,重要的是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体验社会,参与公共实践,也别是抓住目前敏感的社会话题,诸如住房、气候变化的政治、资源环境、消费社会、城乡差距等问题。从中寻找创作实践的契机,这样才能主动地、主体地介入社会现实,而不是成社会学的附庸,被权力渗透

从当代艺术扎根中国多年的现实来看,不论经历多少次的权力话语关系转变,当代艺术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现实中来,当代艺术社会学转向的趋势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具有公共知识分子性格的当代艺术家将会遭遇更多历史的、本土的、现实的新问题。当代艺术也必将在不断更新的权力话语关系中自觉寻求身份定位与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鲁虹:《面对图像转向的批评》,见《批评家》第四辑,邹跃进、顾丞峰主编,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2]高名潞:《意派论:一个颠覆再现的理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栗宪庭:《重要的不是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5][]福柯:《主体解释学》(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811982),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50a70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