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的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 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 在社日到来时,民众集会竞技,进展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并集体欢宴,非常热闹。 宋代诗人杨万里《观社》有生动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 突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虎头豹面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 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侬一晌癫!”王驾这首《社日》写法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 诗一开始不写“社日”的题面,却从村居风光写起。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 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鱼虾满塘,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 春社时属仲春,“稻粱肥”,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丰收在望。 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那么村内呢?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猪满圈,鸡栖埘,联系第一句描写,真可以说是五谷丰收、六畜兴旺。 所以一、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半掩扉”三字告诉读者,村民都不在家,门儿都半掩着。 “半掩”而不上锁,可见民风淳厚,丰年富足。 古人常用“夜不闭户”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半掩扉”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 同时,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 后两句写“社日”正题。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 “桑柘影斜”,夕阳西下,树影在地越来越长,说明天色向晚。 同时,村里植有“桑柘”,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 遣词用语表达出诗人的艺术匠心。 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 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59042cf2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