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的故事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初二梁毓 来源:《作文通讯·初中》 2018年第12期 当粽子端上餐桌, 我才意识到端午节就快到了。我的眼神有意无意地往门后瞟———那里挂着三个早已没了香味的香包。 我与香包的故事要从我小时候说起。 那时每到端午节, 姥姥就会提前缝制一些香包。我问姥姥:“这些香包有什么用?只用来装饰吗? ”姥姥一边缝着香包,一边说: “这你就不懂了, 这香包可以辟邪, 很灵的。”我并不知道“辟邪”是什么意思,问姥姥,姥姥说是可以抵御坏东西的侵袭。我想了想,噩梦也是坏东西,有那些香包我就不做噩梦了。晚上睡觉时, 我将香包放在枕边,竟真的一夜好眠。 那之后,我就特别喜欢看姥姥做香包,一边看,一边抓起香料玩耍,我的手上立刻沾上令人心安的味道,那味道极香,隔着好几层棉絮都能闻到。我问姥姥:“这香料是用什么做的,怎么这么香? ”姥姥耐心地跟我讲里面都放了哪些名贵的中药材, 可我听不懂,也记不住。 再后来,姥姥走了。门后的三个香包是她为数不多的遗物之一,就连香料,她也没有留下。 转眼间,姥姥已经走了三年半了,这三年来的端午,再也没有香包伴我入眠。 再次见到香包是在南锣鼓巷,我偶然路过,恰巧看到有人在卖香包,我买了两个,可总觉得与姥姥当年做的不太一样,问了小贩才知道,香料的配方是每个做香包的人的不传之秘。 从此,我再未买过香包,因为我知道那些香包再好看,也终究不是姥姥做的;那些香料再好闻,也终究不是熟悉的香味。 终于,端午节到了,我捧着门后的那些香包,深吸一口气,想象着那熟悉的香味又溢满鼻腔,不知不觉,竟泪流满面。 教师点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姥姥等长辈们和香椿、榆钱、粽子等“结下”了不解之缘。 很多学生爱写这类题材的文章,但大多是模仿,缺乏自己的真实经历,在描写具体细节时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而本文最重要的特征是真实, 用最真实的故事、最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最动人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60b404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