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 1122121 37 高昂 这几次课,老师集中讲了18世纪的欧洲文学,此时的文学称为启蒙文学,主要成就是启蒙主义,它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而我在里面非常感兴趣的一篇著作就是歌德的《浮士德》了,这部作品很复杂,很耐人寻味,所以我打算读一读。 作者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他除了诗歌、戏剧、小说之外,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好了,该进入正题了。 本作品所讲述的主要故事是这样的,主人公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自主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最后,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我觉得浮士德的形象很让人敬佩。他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作品《浮士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他自己的生活体验。作者笔下主人公的无数次失败反映出:一个人不经历官能的享受,他的精神发展是不完全的,家庭是事业的障碍。 《浮士德》的基本结构形式是戏中戏:大悲剧套着许多个小悲剧。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并用。人物不是性格的典型,而是哲学观念的化身,互相形成鲜明的对比。语言是多变化的,有时讽刺,有时嬉谑;有时严肃,有时诙谐。因此,我完全有理由说:这部巨著是一座丰富的精神宝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aa598f915f804d2a16c1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