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

时间:2022-07-20 18:03: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年之计在于春

作者:萧放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 2017年第3



萧放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我们从冬至开始描画着梅花消寒图,吟诵着数九的歌谣,经历小寒大寒节气的苦寒之后,终于迎来立春节气。

春天是充满神性与灵性的季节,人与万物的生命都离不开“春”的促动。春天在一年中习俗信仰与仪式表演最集中。

迎春

由于立春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时间,中国传统社会一向重视立春日,自朝廷至民间立春前后有诸多或严肃或嬉戏的仪式与习俗,迎春、鞭春、说春、演春、望春等。

立春为四季之首,是温暖季节的开始,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国人来说,立春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复归与丰收的期待。自然节气的“天时”,是人间生活的依据与行动指南。在王朝时代,天时的预测与掌握,首先需要统治者的仪式性接收与确认。在周官月令时代,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祭祀东方天帝太昊与春天之神芒神。同时,行“籍田”之礼,以倡导农事。

汉朝继承周制。在天人感应气氛浓郁,讲究服色制度的汉朝,皇家复兴了周人月令的时间制度。立春日,汉家天子率众朝臣浩浩荡荡赴东郊迎春,迎春的车马人员清一色的青色服饰。一路上,人们唱着《青阳》《八佾》之歌,舞着《云翘》之舞,迎春仪式搞得有声有色。不仅京师百官要穿青色衣服,郡县的官吏也得戴上青色的头巾,在门外立起迎春的旗幡,妇女也戴上迎春的华胜。自汉以后,立春日东郊迎春成为朝廷的惯制。

六朝时期,人们在立春日,剪彩为燕,戴在头上,作为迎春的彩饰。还要在门上贴“宜春”二字。隋唐十分重视迎春仪礼,皇帝亲率百官,“祀青帝于东郊”。皇帝还给百官赐“春罗幡胜”。唐人以立春剪彩为时尚,诗人李远的《剪彩》诗云:“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立春剪彩中蕴含着对情人的深深祝福。这种春天戴胜的习俗历代传衍,它既是妇女迎春的饰物,也是春天风景的点缀。

鞭春与进春

除朝廷迎春典礼外,唐朝开始出现了立春日鞭春习俗,即地方官员以杖打土牛,以表达迎春的意愿。宋朝虽然迎气之礼淡薄,但对立春日鞭春的习俗十分热衷,鞭春成为国家迎春礼仪的中心内容。《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开封府进春牛鞭春的情形,街市上还有小春牛出卖,以供市民迎春之用。

明朝政府仍然十分重视迎春仪式,从京城到地方府县,立春之日官员都要组织迎春、鞭春仪式。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朝北京迎春的“春场”,在东直门外五里。先立春一日,京城最高首长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带领府属官吏,或骑马,或乘轿,皆着红色礼服,头簪彩花迎春。迎春的队伍以旗帜前导,接着依次为田家乐班、勾芒神亭、春牛台及附属县的官吏人等。迎春队伍游行的路线是由春场游至府衙,表示春气接到了府内。然后由京兆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b509ddb8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