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朝花夕拾的芬芳 邓州市文渠乡一初中 张学亮 鲁迅先生一生著作等身。在《自选集》自序中,特意说明“可以勉强成为创作的,在我至今只有五种。”分别是《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朝花夕拾》与其他四部作品的不同之处是文体上另有创意:小说笔法与散文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别有一番境地。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继承了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传统:各自独立的十篇,刻画人物不是集中于一篇,而是时断时续,分散在多篇完成。这种丝缕交错的结构艺术,是独立成篇的内容浑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结构完美的艺术整体。探讨这部史诗作品的艺术特质,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朝花夕拾》不无裨益。 《朝花夕拾》于结构艺术上不平常的创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朝花》十篇,分则独立成篇,合则如一部长篇小说,呈现出“将雪见霰,将雨闻雷”的异彩。篇与篇之间均有脉络可循。将有一段大文之前,必有一段小文以启之。如首篇《狗·猫·鼠》中提到保姆阿长踏死隐鼠,第二篇就专门回忆《阿长与〈山海经〉》。第二篇提到自己更搜集绘图的书,第三篇就专题评论作者所收得的最先的图画本子,一位长辈的赠品 :《二十四孝图》。第四篇提到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第五篇《无常》就细致描绘迎神赛会:白天看仪仗的紧张,高兴;夜深看敬神禳灾的演剧的起劲。第七篇《父亲的病》的结尾写到衍太太催促我叫临死的父亲,第八篇《琐记》就以“衍太太现在是早已做了祖母”开头。《琐记》结尾写到作者做将留学日本的准备。第九篇《藤野先生》,第十篇《范爱农》就分别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在东京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开始。这种写法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极为常见: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虽然二者异曲,但体现出同样的匠心。 其二,运用“隔年下种,来年收粮”的写法。因为《朝花夕拾》有家族史,自传体的特点,所以时间跨度大,涉及人物多。其中家人的故事不是用一篇一次性写完,而是时断时续,分散在多篇完成。古人称这种写法为“隔年下种,来年收粮”。例如写慈爱的祖母。首篇《狗·猫·鼠》写到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幼时的鲁迅猜谜,讲猫和老虎的故事。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介绍阿长身份时,闲闲地插了一笔:“只有祖母叫他阿长”,第三篇《二十四孝图》结尾,作者谈到《二十四孝图》带给幼时的自己的害怕心理时,又闲闲地插了白发祖母的一笔:“一直到她去世”。寥寥数笔,使祖母成为具有人生历史全过程的人物形象。又例如写父亲。父亲的重头戏在第四篇《五猖会》,第七篇《父亲的病》。在首篇就早早的埋下一笔:叙述听父亲说墨猴的童话。第八篇《琐记》又闲闲地插入一笔:“父亲故去之后。”同样,也使父亲成为具有人生历史全过程的人物形象。“一直到她去世”, “父亲故去之后”,“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三十年了罢”,“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她已经掉到水里,淹死了”,这些文字虽然没有写到具体年代,却是有岁月流逝的“文字标明”。如果再结合作品中交待清楚的日期,我们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罗列出鲁迅先生成长的大事纪。 “隔年下种,来年收粮”这种写法前勾后联,不但使篇与篇之间的衔接紧密,而且使整本集子篇目具有浑然一体的建筑整体美。这样的例子在整部作品中枚不胜举。例如写和善的祖叔。第七篇《父亲的病》,作者寻找药引子“平地木十株”。文中闲闲地插了一笔:“临末才记起那远房的祖叔,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与之 遥遥相对的句子是在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祖叔惹起来的。”这前一句还勾起我们的种种回忆:想起他胖胖的相貌,想起他和蔼的面容,想起他爱与孩子们往来,想起他多书的书斋。童年的鲁迅就是在他的书斋里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看《花镜》,并且听他介绍绘图的《山海经》。又例如,第八篇《琐记》叙述去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S城人怎样诟病别一类人们呢?末篇《范爱农》介绍留学日本的范爱农回国之后的情况,其中闲闲的插入一笔:“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这些前呼后应的句子语约意丰,结构上,拽之通体俱动;内容上,也有无以伦比的认识价值,让我们联想到那个时代:旧势力如此强大,民众那么蒙昧,鲁迅先生冲破世俗束缚需要的勇气„„ 其三,“草蛇灰线,伏绵千里”,以母亲作为整部作品贯穿始终的人物。如果把《朝花》十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母亲在作品结构中是占有特殊位置的,涉及篇目多达五篇。鲁迅先生对于人物形象的艺术处理是各个不同:对父亲,用重大事件浓墨重彩;对母亲,则用传神细节刀削斧劈的完成。母亲出场很平常。在第二篇《阿长与〈山海经〉》的开头有这么一句:“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是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没有紧锣密鼓的来烘托气氛,没有对人物衣着穿戴进行细致描写,似乎无意间一笔稍带出人物。就是这么一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家族主母对佣人的态度:客气。并且用事实作为证明。夏天夜里,我久睡在一角的席上,热的醒来的时候,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问过:“长奶奶生的那么胖,一定很怕热吧?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对女工的确客气,说话非常委婉,即使要求保姆应尽分内的职责。鲁迅先生并不急于让我们了解人物,他没有把母亲的性格和盘托出,而是留待以后逐步提示。看五猖会前,父亲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文中淡淡地叙述一笔:“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这句细微的神态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疼爱而不溺爱,又写出了妻子对丈夫的苦心教子的理解,尽管她可能对丈夫的做法有些不乐意。片言只语,以一当十,以小见大。一个仁厚的母亲形象从此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随着情节的展开,母亲这一人物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我”冬天吃冰,挨了母亲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说不定,少年鲁迅头上真添了母亲几个栗凿呢!岁月成就了儿子,催老了母亲。鲁迅先生留学日本后回到故乡,和范爱民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有一种消息传到我家里来,说都督王金发要派人用手枪打死“我”。 “第一个着急的是我的母亲,叮嘱我不要再出去。”这一细节描写形神兼备。它就像一幅洗练的人物画,勾勒出母亲的爱子之心;它就像一首隽永的抒情诗,歌颂了一个仁厚的母亲。 鲁迅先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母亲,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整部作品紧紧围绕着主线进行,而不旁生过多枝节。像上面所举到的细节描写,不仅极其自然地刻画了母亲的性格,而且使《朝花》十篇首尾一气贯穿。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组织结构上是花费了不少心血的。 其四,鲁迅先生高屋建瓴,以自己青少年的经历为明线,从纵的方面,跨过若干重要的历史时期,延续近二十年的时间,勾勒出千姿百态的风俗画,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角角落落;同时,以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为暗线,从横的方面,它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心理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虽然十篇散文是重提旧事,但是,整部作品通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把温馨回忆与理性批判组织 在一起。春兰冬松,各极其妍。二者杂而不乱,又相互影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说明线引领的是温馨回忆,那么暗线引领的则是理性的批判。如果说温馨回忆流露出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情,表现的是先生心灵柔软的一面,那么理性的批判则表达出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冷峻,表现的是先生心灵坚硬的一面。文字是由温度的。如果说温馨回忆的文字是冷中又热,那么理性批判的文字则是热中又冷。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各方面的内容衔接得如此紧密,使十篇散文就像建筑上预制构件的连接一样,严丝合缝地组成一个艺术整体。因此,整部作品表现出一种建筑美,《朝花夕拾》在结构上也具有了史诗作品的规模和特点。 善于量体裁衣者,裁剪必然合体。《朝花夕拾》独树一帜的艺术结构,表现了鲁迅先生天才的艺术想象力。溜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史诗。《朝花夕拾》这一朵奇葩,一定会永远盛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散文园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cb79c5da38376baf1fae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