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材全解完美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戏》教材全解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 物描写的作用 , 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重点、难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仔细揣摩重点词语的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难点) 情感态度目标:结合作品的文题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 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重点) 2. 作者及背景 作者简介: 鲁迅( 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中篇小说 《阿 Q正传》。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背景链接: 这是鲁迅 1922 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 “我” 20 年来 3 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 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 教学导入 导入一: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 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名人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鲁 迅有关童年的文章。 (板书课题) 导入二 :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 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 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这首诗写出了童年的美好,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的记忆 ------------- 《社戏》。 导入三: 同学们,我们的童年都是美好快乐的。哪位同学愿把自己最难忘的经历说出来与大 家一起分享?今天我们要学习鲁迅的小说《社戏》 ,那又是怎样的一件事,一种感受呢? 4. 基础不惮(dàn ) 知识 识记凫水(f ú) 字音: 撺掇(duo ) 归 省(xǐng ) 潺 潺(chán ) 撮 ( cu 踱来踱去( duó) 行.辈( háng) 怠慢( dài ) 宛.转( wǎn) 蕴藻(yùn z ǎo) 桕树( ji ù) ō) 词语解惑: 惮行凫弄潮:辈:辈分 水在潮撺掇:从:水中搏:旁鼓动别人游击嬉(做某事怕 ) 泳 戏 弥散:向四处扩散 旺相:茂盛 归省:回家探亲 5. 教学重难点及解析 谋篇立意 文章以“社戏“为线索, 按 “盼看社戏——去看社戏—— 怀念社戏” 情节发展过程, 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 文章诗意地方,是“月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 画面。作者以简约的笔墨略写夏日乡间生活和六一公公送豆,而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看 戏前的波折、行船、看戏和归航。在详略间,作者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 文章脉络 全文分成三部分,其中“看戏”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部分: ( 从开头到“却全都嘲笑起来了” ) ,写“我”随母亲归省来到平桥村,简明地 交代出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缘由,同时介绍了在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二部分: ( 从“至于我的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各自回去了” 赵庄看社戏。这是课文主体,可分四层: ) ,写“我”和小伙伴们到 (1)( 从“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小伙伴们帮助“我”实现了看社戏的愿望。 ) ,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2)( 从“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送“我”去赵庄看戏和途中的见闻。 ) ,写小伙伴们架橹摇船 (3)( 从“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到“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写 在赵庄看社戏的情况。 ) (4)( 从“月还没有落”到“各自回去了” ) 写看社戏后深夜返回平桥村的情景。 第三部分: ( 从“第二天,我晌午才起来”到文章结束 ) ,写六一公公的好客和“我”对 昨夜看戏、吃豆的怀恋。 重点解析 ( 1)请指出文中七个主要故事情节,并指出哪些是详写的?哪些是略写的? 答:七个主要情节为: (1)赵庄看社戏( 2)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 3)看社戏前的波折 (4) 归航偷 ( 5)六一公公送豆( 6)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7)随母亲小住 平桥村 详写的是( 1)、(2)、(3)、(4),略写的是( 5)、( 6)、(7) (2)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作 者为什么说平桥村是乐土? 答: 1:平桥村淳朴的民风民俗,对一个在封建家庭里长大、受各种规矩的束缚的孩子来 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2:在这里有小伙伴无微不至的体贴照顾,不受各种各样的束缚。 3:在这里没有了念陈腐无用之书的辛劳,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可蹈。 (3)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 答: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 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 这样写也符合 “我 ”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 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 便联想到象 “兽脊 ”,这样比喻, 显得形象真切。 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面的 “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一句。 (4)分析双喜这个人物形象 答:双喜在文中刻画得最详细生动。看戏前,当“我”因看不到戏而感到沮丧时,双喜大悟 似地提议了: “大船 ?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吗 ?”当外祖母和母亲还有些不放心时,马上表示 “写包票” ,同时提出了几条有力的根据,致使“我”能去看戏。出发时,双喜“拔前篙” , 第一个出动,像小伙伴中的领头人。这都表现了他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双 喜对“我”关于铁头老生的介绍,说明戏他已看过,这次是专意来陪“我”的,表现出了双 喜对“我”的友爱、热情。当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时,他又马上来安慰“我” ,表现出他 的善解人意。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若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 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又表明了他考虑得周全。 (5)关于文中景物描写。 答:动词妙用: “点”磕“ ”“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地展示了几个少年驾船的情 状、熟练的技术、去看戏时的愉悦心情。 精妙的比喻: “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 了艇子看着喝起彩来。 ”回“望戏台 ⋯⋯ 满被红霞罩着了。 ”这些比喻,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 更流露了作者内心难以抑制的兴奋。 丰富的感觉 :月夜行船一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等侧面着笔,一片 寻常的景物因为承载了作者无限美好的情思,变得让人陶醉,令人向往。 故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热情、诚挚的人们,共同构筑了一幅理想中的故乡的图景,让作者 难以忘怀,因而借 “社戏 ”这一载体予以倾诉。 难点探究 探究一 :既然戏并不好看,豆也只是普通的罗汉豆,为什么作者的结尾处写道: “真的,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温馨提示 : 并非那夜的豆最好吃,也并非那夜的戏最好看,原因在于“我”在以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感 受到这么淳朴、天真、可爱的少年朋友般的友情了。情真意切,终生难忘,这样结尾表达了 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是对主题的深化。 探究二: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看社戏,那为什么花费大量的笔墨写看戏前的波折 法 温馨提示: 这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我”对看戏早已是迫不及待,可偏偏有种种原因使“我”不能成这属于什么手 行,令“我”着实急了一阵子。这是抑。但抑的目的是为了要扬。要扬出“我”的愿望得以 实现后的喜悦心情和在此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文章就是从找船开始,一 步步揭示小伙伴们美好心灵的。 探究三: “偷”,一般意义上是“自私、遭人唾弃的行为”,那么,你对文中小朋友们“偷 豆”的行为如何理解呢? 温馨提示: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 “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 “偷”反 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了一种热情、无私的、天真质朴 的“偷”,“偷”出了情趣, “偷”出了欢乐。 (“偷”在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偷窃” ,在这里不应该是个贬义词。而应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从小朋友的天真纯朴的天性方面分析。 ) 6. 阅读及写作 写作借鉴 (1)鲜明的人物形象。 文章成功地刻画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时候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如: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这些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给我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2)出色的景物描写。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写了月 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 生动传神。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瘠似的,都 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板书参照: 第一层( 1):交代平桥村的自然状况 第一部分( 1~ 3):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社 第二层( 2):介绍同玩的小朋友 第三层( 3):乐事:钓虾、放牛等 第一层( 4— 9):看戏前的波折 第二层( 10— 13):月夜出航 第三层( 14— 21):看戏 第二部分( 4~ 30):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 戏 第三部分( 31~ 40):看戏后的余波 7. 拓展延伸 课文赏析: 鲁迅作品《社戏》在结构上分为两部第四层 ( 22— 30):归航偷豆 分,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 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捐, 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 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 历,鲁迅在写这部分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深刻眷念。 虽然主题是《社戏》但鲁迅并没有把描绘的重点放在社戏的本身,在文中的描绘也只有轻描 淡写的几句罢了,但鲁迅却把“社戏”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感情表达的线索,同样是看戏 赵庄童年时看戏的心情同现在看戏的心情完全是不一样的。 鲁迅把《社戏》描写的重点放在了去赵庄沿途的经历和偷“罗汉豆”的场景上,鲁迅用散 文化的笔调把河两岸的景色描绘的宁静优美,把戏台比作是“仙山楼阁”这使文章形成了强 烈的反差和对比。从这里看对于“我”来说看戏其实是让我欣喜的一件事儿,但为什么会出 现这样的反差呢?那是因为先前“我”看的两次戏是宣传封建礼教的旧戏,但周围的人依然 看的津津有味,这当然会引起“我”的反感和不愉快,这里的戏完全就是封建统治者为维护 自身的统治的宣传工具罢了。而童年记忆的戏“我”是把他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一部分 来审视的, 他服务于民间群众, 且融入于最底层普通的群众中, 因此它在“我”的心中是“好 戏”。 《社戏》留给读者深刻印象的人物莫过于双喜和阿发的塑造,双喜聪明、有主机。具有很 强的领导才能因为他的帮助“我”才能去看社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双喜的热心和淳朴。在 看戏时他的品评都是孩子气的天真、活泼可爱,他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也没有受到封建礼 教的毒害,他在这里尽情的释放着自己的天性,坦诚的对别人,不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会拘束 着自己。阿发的形象由偷“罗汉豆”这一场景得到了表现,在伙伴问偷谁家的“罗汉豆”时, 他上岸“往来的摸了一回”便决定偷自家的,因为自家的“罗汉豆”长的大的多,从这一细 节我们可以看出,阿发的真诚无私。阿发和双喜身上所具有的性格是鲁迅在文章中高度赞扬 的。 在《社戏》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描写小伙伴们时,文字所透漏出的温纯与喜悦,鲁迅 认为只有这些人们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得以发扬光大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才会真 正的有希望。 美文鉴赏: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 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 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 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 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 “ 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 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 ”。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 艺和试帖诗, 自然也是有的; 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 看见过陆玑的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 ,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 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 ,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 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 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 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 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 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 ,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 ”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起来; 赶紧去接过来, 打开纸包 ,是四本小小的书 略略一翻 ,人面的兽 ,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 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 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 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 ,又有了 《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 。《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 , 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 ,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 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赏析: 本文节选自鲁迅作品《阿长与〈山海经〉 》。文中讲述了儿时与保姆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 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 “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望已 久的绘图的《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 女真诚的怀念。 快乐语文: 鲁迅捡吃面包皮 在日本留学时,鲁迅和许寿裳住一起。吃面包时,许寿裳喜欢将面包皮撕下扔掉,只吃 面包瓤。鲁迅因为小时候有过艰难的岁月,对粮食特别珍惜,可又不好直接指出,于是就把 许寿裳剥下的面包皮捡起来吃掉。 许寿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就问他。鲁迅为照顾对方面子,只说:“我喜欢吃面包皮。” 许寿裳信以为真,以后每次吃面包时,都先将面包皮撕下来给鲁迅。鲁迅哭笑不得,只好继 续吃自己“喜欢”的面包皮。 鲁迅名言精粹 •读书要眼到 口到 ?心到 ?手到 ?脑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 鲁迅笔名别解 鲁迅在 1918年 4 月 2日作《狂人日记》 时始用“鲁迅”笔名。对于这个笔名的含义,许寿裳先生曾向鲁迅作过询问,鲁迅的回答是: “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 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史学家侯外庐认为:一般人把鲁迅的迅字释为“快速”,是不确切的,《尔雅·释鲁》 云:“牧狼,其子,绝有力,迅。”注云:“狼子绝有力者,曰迅。”鲁迅的鲁,取自鲁迅 母亲的姓。迅,古义的狼子。鲁迅之以狼子自居,是因为他甘做封建制度的逆子贰臣。从历 史的逻辑看,这个名字反映出他前期思想上,刻印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叛逆精神。上述 解释,侯外庐曾向许广平讲过,许广平连声说,谢谢!谢谢! (据《科学奥秘周刊》)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 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 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 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 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fed660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