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被选在苏教版必修三第三个专题《文明的对话》中。这一专题旨在教导学生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推动多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传播与交流,开展文明对话,就能使人类文明得到长足的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繁荣。本文在《审视传统》这一板块中,是一篇学术论文,阐释了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分析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提出了文化传统的两重属性,指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与文明对话。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劝学》《师说》两篇经典议论文,对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规范和论证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教师分析: 教师具有较高的文本分析能力、引导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教学环境分析: 教室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物投影仪。 教学目标: 1、理解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特性,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和文明对话; 2、学会写内容摘要和提取关键词; 3、学习关系型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教学方法:学案教学和活动式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经过持续2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著名学者庞朴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分析。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一、课前预习 1、 课前学生以学案的形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完成重点字音。 2、 对本文提取关键词和拟写内容摘要。 (教师通过学案举例指导学生如何提取关键词和拟写摘要:如逐层逐段概括法和求同存异法)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概念、特性和本文的论证方法。采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说明理由,其他学生点评。) 3、 阅读文本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小辩论,辩题为“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对我们来说,主要是财富还是包袱?”正方: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对我们来说,主要是财富。反方: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对我们来说,主要是包袱。要求:学生要结合文本,结合现实,举例翔实。按照平时开展小辩论活动的方式准备。 二、作者介绍 见班级博客“资料库”中的“作者简介” 三、文体解读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篇学术论文,“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四、问题研讨 (一) 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组展示预习中的“提取关键词和摘要”一项,并阐明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评价、点拨,让学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2、再次阅读课文,找出文章中阐释的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含义及其各自的特性,快速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教师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错误。) 含义 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具体的就是文化遗产。 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状态,是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特性 传统 传统文化 时代性 民族性 文化传统 惰性 渐变性 (教师相机点评、点拨,学生朗读文本中定义和特性部分,加深理解。朗读结束后,体会文体特点。) 3、 概括出传统的属性。 (学生朗读相关文本,讨论、分析、概括) 教师点评、归纳:具有双重属性,既是财富,又是包袱。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传统又是种惰性的力量,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 4、 思考本文的思路,每个部分写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 5、 辩论展示 (按照我们经常采用的辩论方式,来展开辩论。教师设定时间限制,不要超过8分钟。) 6、辩论双方及观众共同探讨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 教师点拨、点评、归纳: 既要承认传统的民族性,也要注意它的时代性,更要谨慎对待它的惰性,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根据时代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继承和吸收。 传统代表着过去某个时代的精神,它曾经是辉煌的、灿烂的,是值得我们无数后世子孙骄傲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最不能够的就是“忘本”,那就失去了我们传承的位置,失去了我们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的祖先从梦想中成就了传统和文化,没有那些勇于奋进的开拓者,就不会有今日的中华民族,如果古人尚有“百家争鸣”的精神,今日的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把今日的成果变为明日的财富。 (师生归纳,幻灯片展示:批判 —— 继承—— 创新,同时用幻灯片展示中国服饰的变迁,给学生以形象化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如何对待传统”的理解。) 6、 思考本文的思路,每个部分写什么,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 (二)文体特色探究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颇深。本文所论述亦颇深,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呢?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 提示:可从语言和论证的角度来谈。 ① 语言的角度,请大家注意作者语言的运用,特别是句式的变化。 (学生诵读,读出文气特点、文体特点。在学生诵读后,教师范读。) 明确:例如第六段,“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抱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大体相同的句式,组合在一起,连绵而来,读起来很有气势和节奏感。第二段,传统即“那个在以往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了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用很长的短语修饰“民族精神”。再如,以“蜜蜂”和“蜂蜜”比作“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极好理解。 ② 论证的角度,请大家阅读“财富和包袱”这一部分后面三个小节,思考文章是如何论证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教师点拨、归纳:节选部分的最后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出的两种倾向带来的严重后果。这里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把传统比喻为时装,比喻为文物等。再从正面分析传统为什么是财富是包袱,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里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取的正确态度。 ③对比阅读《劝学》 重点体会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效果 (见多媒体) (三)课后作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为议论文,论点鲜明,思路清晰,必须使用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②字数400字左右;③完成后,上传到班级博客中,同学互评。 板书设计 总————分————总 传统 传统文化 两重性 文化传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06e92214791711cc7917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