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视角下探索古诗教学策略 作者:谢海燕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20年第16期 热爱并传承经典传统文化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随着大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经典传统文化成了各大校园和课堂的文化大餐。作为语文教师,更应努力探索,将传统文化植根年轻一代。在最近的网络直播课程中,何思依老师执教的这堂古诗教学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恢宏大气,一念成诗 《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五言诗,为《古诗十九首》之一。这首诗借经典神话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相会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在教学过程中,何老师紧抓新课程的三维目标,通过深厚的语文功底,将自己对古诗的热爱巧妙地藏于教学设计中,以此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何老师因材施教,采用分层分步的教学模式,使整个课堂张弛有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了解古诗词之美。随着教学进度不断推进,不同基础、个性的学生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能学有所获。 二、亮点纷呈,妙趣成诗 1.寻常蕴匠心,见微已知著 在课堂教学中,何老师围绕古诗学习的四个步骤“初读、细读、品读、诵读”,逐一展开教学。层层递进,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同时,何老师以“平等、对话、互动”的方式推进课堂,积极转変自己的观念和角色,从金字塔顶部的传道者过渡到和学生对话互动的主持者,与学生共建对话、积极互动,让学生结合诗文充分想象,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新冠肺炎疫情下,网络教学无疑是最便捷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稍不留神就会变成教师的独角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何老师巧妙设置了“学习小能手”互动环节,熟悉的教学模式一下子加强了学生的代入感。从“字词句段篇”到“听说读写想”,从“提笔即练字”到“笔记巧记录”,整个教学活动无不渗透着对常规知识的重视和对学生习惯的养成。 2.品诗情画意,享视听盛宴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古诗中妙不可言的意境美,需要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立足古诗词,何老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与古诗中蕴藏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体会诗文中的情感与哲学。 课堂上,何老師以四大民间传说导入新课,生动有趣的画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更好地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实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多学科间的互相渗透”。 古诗教学特别注重朗读指导,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品味蕴含在景物中的情感,使学生理解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品读深化理解的基础上,何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带领学生一同感受诗中的节奏、韵律,用语气语调把诗歌蕴含的情感传达出来,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蕴。品读相联的教学手法使学生的品读感悟更进一层,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享受,从而提高诵读能力,进一步了解诗歌之美。 3.深度备课养诗性,文化浸润传经典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何老师以教材为本,进行深度备课,从而更好地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课堂上,何老师通过引入大量背景资料,还原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产生代入感。何老师还引导学生借助旧知,畅谈自己的见解,通过“以诗解诗”去感受古诗的独特魅力,营造了一个诗趣盎然的课堂。 何老师的深度备课还体现在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探究上。叠词和互文是本诗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通过“同诗类比”进行拓展阅读,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诗词积累后,便可跳出教材进行组诗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诗性。 三、博采众长,取法论诗 网络直播课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何老师执教的《迢迢牵牛星》古诗课,教学过程紧凑连贯,富有美感。为教师教古诗、学生学古诗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些许遗憾便是在云课教学中,教师无法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师生间缺乏情感的碰撞和交流,教师只能通过自己的预设生成课堂,课堂评价和反馈也只能简单带过。另外由于本次网络直播课程面向全市学子,为了呈现效果,教学设计上更注重理念及模式的呈现,对后进生的学情考虑较少,难以在课堂上落实“听说读写想”等基础知识的检测,无法像传统课堂一样真实地反馈教学效果。 纵观整堂课,虽有些许遗憾,但瑕不掩瑜。作为当代语文教师,我们更应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悟古诗之美。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d11802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