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策略

时间:2022-11-22 14:14: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古诗词教学策略

作者:姚建武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7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近年来,吟诵教学悄然兴起,促进了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研究,推动了古诗词教学的蓬勃发展。古诗词教学不同于其他文体,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和魅力。结合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教学实践,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一、古诗词是一段经历,要有背景和画面

古诗词不同于其他文体,它高度凝练,具有概括性,往往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一两句话就能勾勒出场景或意境,颇有朦胧山水画之功效。细细琢磨,这些诗词或明或暗都讲述了一段经历,或偶然邂逅,或故地重游,或戍边卫国,或思家忆故,都是刻骨铭心的情感。

这段经历恰恰是理解诗词的基础。基于此,教学需恰当再现当时的情景,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情感。诗歌《赠汪伦》表达的是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李白由于得罪权贵而被贬职,非常郁闷,终日借酒消愁。汪伦特别同情他的处境,又了解李白喜好桃花与美酒,便巧借“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加以“引诱”。当李白应约而来,得知“十里桃花”不过是十里之外的一个桃花潭,“万家酒店”也不过是一个姓万的人开的酒店,他不但不生气,反而被汪伦的诚挚所感动……教学中,引导学生再现当时的情景,他们脑海中就会呈现一幅幅情深意切的画面,为理解和感受两人的深厚情谊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古诗词是一份情感,要有体验和感受

在诗人、词人眼中,一草一木均有灵性,山山水水总关情,更不要说“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的“孤独思乡”,“忽闻剑外收蓟北”时的“涕泪满衣裳”。写景也好,状物也罢,包括经历,其间总有一种情愫,或忧愁悲伤,或热情洋溢……字里行间传递着一份份独特细腻的真实情感。

情感是需要体验和感受的。《长相思》中词人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恰逢塞上风雪凄迷,卧不成眠,感叹“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学生要怎样体验和感受这份思乡恋亲的情感呢?了解了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之后,教师不妨紧扣“故园无此声”引导学生探究:故园到底有哪些熟悉的声音?是风吹还是雨打?是燕子呢喃还是草虫啾鸣?想象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结合生活可以感受到:故园有年迈父母的无尽关爱和谆谆教诲,有妻子尽心的体贴与宽慰理解,有儿女活泼可爱与童真童趣,有伙伴天真无邪与亲密无间,还有故园熟悉的风雨之声、天籁之音……在一个场景一个场景的想象与描绘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故园的真实生活中。风雪交加夜,最幸福的莫过于一家人的团聚。而词人所面对的却是夜深人静,衷肠难诉,辗转反侧。两相对比,理解“聒碎乡心梦不成”便水到渠成。

三、古诗词是一组意象,要有还原和创造

单个意象是缺乏生机的,多个意象组合就构成了活生生的画面。古诗词虽然寥寥数句,但往往是通过撷取一组富有特定意义、又带有创作主观情意的景和物,勾勒出富有情趣的画面。

茅檐、小溪、青草,本是些乡村司空见惯且毫无联系的意象,但是在《清平乐·村居》中,词人辛弃疾匠心独运,巧妙组合,“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勾画出一幅有别于战乱场面、


充满乡村气息的生活场景。连同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全词散发出一种赏心悦目、朴素清丽之风。

茅屋、小溪、青草构成的画面清新秀丽,白发翁媪“相媚好”的场景也特别温馨幸福。不过,要真切感受这份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还需要围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去还原,乡村生活是怎样的生机勃勃与和平宁静;还需要紧扣“相媚好”去创造,白发翁媪是怎样借着酒意彼此“媚好”“打情骂俏”的。经过还原和创造,再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宁静、怡然自得,不得不佩服词人的构思巧妙。

四、古诗词是一曲韵律,要有低吟与浅唱

再现当时的情景,能够呈现出情真意切的画面;入情入境地体验,能够感受文字间蕴含的情感;巧妙地还原和创造,能够组合隽永的意境。古诗词毕竟是古诗词,它还有自己独特的起源和表现方式。诗歌伴随音乐而生,发展到汉乐府更是配合音乐而唱,乃至后来讲究声律美,成为家喻户晓吟诵的文学样式。词,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抑扬顿挫间彰显着独特的音韵美,连同那长短参差的句法、深厚诚挚的情感,成为了大众喜爱的文学艺术

如果我们还是墨守成规,按照“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翻译赏析”的老模式教学古诗词,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而且不会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还会削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为此,古诗词教学有必要回归低吟浅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伴随配乐,表情专注的学生打着拍子,晃着脑袋,按平仄韵律依字行腔吟唱,一曲《诗经·采薇》时而轻缓悠扬,时而低沉短促。在婉转清扬、沉郁顿挫之间,情由心生,学生既能想象战士当初出征之时杨柳随风轻摇的和美,又能感受如今归来路上大雪漫天的萧飒,进而体会战士们的征战生活和内心感受。

引导学生吟唱,可以“无腔无调,随意而出”,也可以“情到之处,体态相随”。让学生在舒缓的韵律中低吟浅唱,不仅可以感受先哲古人的思想情愫、精神追求,可以发掘古诗词在遣词造句、讲究声律上的独具匠心,还可以欣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五、古诗词是一种精髓,要有传承与发扬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读《诗经》,读出了先人的思想灵魂和文化的源头;读《论语》,读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和理想;读明清小说,读出了世事变迁和人情练达。古诗词以自身独特的魅力,连同古人的气质、风骨,让我们神清气爽、闲适恬静,让我们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不说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抑,也不说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闲雅清婉,单是诗词所承载的精神文明与文学魅力,就足以给人以深远影响。

古诗词作为优秀个体生命创造性精神活动的精髓,其深具灵魂穿透力的精神之光,或启迪,或激发,或赞美,激励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唐代吕岩,用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原野,绿草如茵;晚风轻拂野草,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洒脱的牧童吃过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以天为帐,以地为席,静心神往一轮明月,是何等的洒脱与自在。诗人在《牧童》中所描绘的场景,又何尝不是他向往自由闲适生活的真实流露,一首《牧童》,同样是勾起了现代孩童对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诵读,朗朗上口;品味,心境开远。那原野,那笛声,那明月,连同那调皮洒脱的“不脱蓑衣卧月明”,总是让人沉醉、回味于童真童趣。教学生读诗词、品诗词、悟诗词、用诗词,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品味生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和传承文明的过程。




古诗词语言高度凝练,结构工整严谨,视角新颖独特,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我们有必要拓宽途径,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诗词魅力的同时,还要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启发学生用富有诗意的言语去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思考和感悟,让情绪和智慧流淌于笔端。

古诗词里有经历,隐藏着背景故事与感人画面;古诗词里有情感,需要深切地体验和感受;古诗词里有意象,需要合理地还原和创造;古诗词里有韵律,期待我们去低吟与浅唱;古诗词里有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与发扬……和古诗词同行,就是徜徉在历史的长河,流连在文学殿堂,沉醉于艺术的魅力,或洗礼,或净化,或启迪……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黄田小学)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1b4d239352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