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 教案背景: 1、 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一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课题: 使学生了解在桃林主人不在的情况下,“我”和丈夫到桃林自己动手采摘桃子,自觉付款一事,体会到“我”体验到被信任的喜悦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信任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联系课文理解相关词语。 2、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 《信任》是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课文向我们讲述美国一对夫妇在一块路牌的指引下,到一桃园自摘桃子,自觉付钱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赞美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美好品质。文章层次清晰,语言朴素而饱含深情,采用“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综合体现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体会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从而感悟信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尝试采用“感知生活,对比学习”、 “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学者感悟,教者点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强化学生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目的。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此次购物的“有趣”为线索,学习简要复述课文。 2、培养学生简要归纳的能力,通过读和说,逐步理解信任的含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逐步理解,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并从中感受被信任的喜悦。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当我们随着春风的脚步走向初夏,粉红的桃花变成了一个个清香诱人的大桃子。此时你有怎样的想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随着春风的脚步走向初夏,粉红的桃花变成了一个个清香诱人的大桃子。此时你有怎样的想法? (二)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信任》这一课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发现了( )。她决定去看一看,然而到了那里,却只发现了( ) 。在回去的路上,作者感受到了( )。 2、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公路边的告示牌) 3、这篇文章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在那里,我们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三)围绕线索,深切领悟。 导语:这份信任是如何从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园主人对游客的信任。 2、 桃林中出现了一块木牌,狗和猫,桃园主人没有出现你怎么理解? 3、 多好的购物经历啊,以致于„„(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次桃园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悦,所以,当汽车慢慢朝来路驶去时,我不禁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果林、间小屋、那孩子、那个木桌和那道木栅栏。 作者为什么不禁回头,为什么久久注视着?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这一段。 (四)拓展延伸 1、你想对果园主人说些什么呢? 2、 又想对所有来桃林的顾客说些什么呢? 学生任选一题自由说。 五、总结: 你们说的多好啊,是信任使朋友之间的友谊更深厚,让亲人之间更浓郁,让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融洽,就让我们诚实的对待我们身边的人吧! 六、作业: 被人信任是喜悦的,而被人不信任(误解)是痛苦的,你有过被人信任或被人误解的经历吗?课下写一写。 板书设计: 信 任 有趣 看个究竟 纸条 采摘 掏钱 信任 被信任 教学反思: 本次执教,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体现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我对《信任》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入课,为课堂教学的“目标生成”作铺垫,课末澄清问题,使课堂教学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让他们把自己熟知的生活实际与课文中的内容作比较,进行自主学习,这更有利于突破难点。学者感悟,教者点拨”:这一环节“感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点拨”为教给学生方法。如:你所看到的果园的狗是怎样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在理解“你认为它(小猫)会数钱吗?” 、“也许它会学会的”这两句话时,教师点拨“猫真的能学会吗?丈夫为什么这样说?”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合理地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应随时注意的问题,也是一个需长期训练和积累的过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ce1fa1e6bd97f192279e9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