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

时间:2024-02-05 13:46: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文化经典阅读(《孟子》)板块精练



1.阅读下面《孟子》选段,按要求答题。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梁惠王上》)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中的”交征”的意思是”上取乎下,下取乎上” B“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说的是“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的意思。

C.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孟子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事实和道理的论述。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忠于君王。

(2) 面对齐宣王的“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提问,孟子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这句话和上述文字共同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析。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1) 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在这里主要是从军事方面来分析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之间关系的,观点鲜明,他认为,三者之中“人和”最重要,起着决定作用。

B.孟子认为,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 国家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老百姓要到别的国家,就要顺其自然。

C.孟子从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出发,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把问题从军事引向了政治,指向“仁政”的话题。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至今还在很多领域广为传诵,这充分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是丰富而深刻的。

(2) 孟子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这句话包含了讲道义的道理,请把这句话和上面的选段结合起来,简要说明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3.阅读下面两段《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1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①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②,有物有则。民之秉彝③,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则;民之秉彝也,好是懿德。(《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

【注】 ①蓰:五倍。②蒸民:众民。③彝:常。 (1) 请选出下面对以上两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就具备了仁义礼智的本质,“善”“在我者”而非“在外者” B孟子认为,按人们的性情是能够为善的,而有的人变得不善,不是天生资质的罪过。 C.文中孔子对《诗经》的赞叹说明,孔子也认为万物皆有其本然,人性的善完全是天性使然。

D孟子所说的“在外者”指的是诸如功名之类身外之物,即便求之有道,毕竟受“命”的支配。

(2)综合两段内容,请简要谈谈你对孟子所说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理解。 4.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宣王认为如果不攻取燕国会违背天意。

B.孟子认为要不要攻打燕国要看齐国的百姓乐意不乐意。

C.孟子认为燕国的百姓欢迎你大王的军队是为了摆脱水深火热的日子。 D.孟子肯定周武王能够为百姓的利益平定天下。 (2)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徐子曰:“仲尼亟①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②,不舍昼夜,盈科③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

【注】 ①亟:屡次。②混混:水流丰沛浩荡的样子。③盈科:水注满低洼处。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子引用孔子赞美水的话,但不知其用意,便请教孟子,想弄清说的是什么道理。 B.在这段对话中,孟子以水喻人。认为水应有源,人应有本,否则必将枯竭,浮躁。 C.孟子叹息时间像流水一样,奔腾不息。一去不复返,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D.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在批判某些人追求不适当的虚假名声。 (2)孟子还说过“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与上文所阐述的道理相同。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盈科而后进”“不盈科不行”的理解。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2eca58ad02de80d4d8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