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答友人赠乌纱帽翻译赏析

时间:2022-09-08 03:1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答友人赠乌纱帽翻译赏析

《答友人赠乌纱帽》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其古诗全文如下: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前言】 《答友人赠乌纱帽》是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8卷第6首。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写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 【注释】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 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 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尔雅》注:鹭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江东取为接篱。李白《襄阳曲》(二)有“头上白接篱”《广韵》“接篱,白帽也。”宋程大昌《演繁露》说:《隋志》:宋、齐之间,天子宴私,着白高帽;士庶以乌;天子在上省,则帽以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隋时以白幍通为庆、吊之服,国子生服白纱巾。晋人着白接篱,窦苹《酒谱》曰:‘白接篱,巾也。’南齐桓崇祖守寿春,着白纱帽,肩舆上城。……郭林宗遇雨垫巾,太子(李)贤注云:周迁《舆服杂事》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幍。本居士野人所服。魏武造幍,其巾乃废。今国子学生服焉,以白纱为之。……《唐六典》:天子服有白纱帽。其下服如裙襦袜皆以白。视朝听讼,燕见宾客,皆以进御。

1


然其下注云:亦用乌纱。”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篱。”陆游《避暑近村偶题》诗:“红尘冠盖真堪怕,还我平生白接篱。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 稚子:稚,幼也。《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此“稚子”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翻译】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赏析】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古官帽名”并引《晋书·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 ”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



2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813d8f57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