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外科检查 手的姿势 手的休息位,是指手处于自然静止状态,此时手内在肌与外在肌的肌X力,呈现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休息位是腕关节微背伸,约为10-15°,并有轻度尺偏。手指的掌指关节与两指间关节半屈曲,从示指到小指的诸手指,愈向尺侧屈曲愈多。当被动改变腕关节位置时,腕背伸手指屈曲多,掌屈时手指屈曲少。然而,不论腕关节位于什么位置,示指到小指屈曲程度,仍然保持愈向尺侧屈曲愈多的正常关系。拇指轻度外展,指腹接近或触与示指端侧指间关节的桡侧。 手的功能位和休息位不同。腕背伸较多,约为20-25°,即用力握拳时腕关节所处的位置。拇指充分外展,掌指与指间关节微屈。其他手指略为分开,诸指间关节的屈曲位置较为一致,即掌指关节与近端指间关节半屈曲,而远端指间关节微屈曲。手的功能位,在处理手外伤,特别是骨折外固定和包扎时,应注意到这一点。关节若僵直于非功能位,将会严重地影响手的功能。 手部关节运动的概念 拇指与手指的指间关节,仅有屈曲与伸展运动,比较简单。在侧副韧带断裂时,则出现被动的侧方活动。 手指的掌指关节,除去有屈曲与伸展活动外,还有内收与外展的运动。 在手部,以中指的纵轴为轴线,手指离开此轴线方向的运动称为外展,向此轴方向靠拢的运动称为内收。 以中指为轴线,示指的桡偏、无名指与小指的尺偏运动称之为外展。 中指本身,无论是尺偏或桡偏的活动都称为外展。中指的侧方活动常改称为尺偏或桡偏。 拇指外展或伸展,一般系指拇指的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伸直时,拇指腕掌关节的活动。拇指腕掌关节是鞍状形关节,关节囊松弛,活动X围大。 拇指伸展,是指拇指在手掌同一平面上与手掌分开的活动 拇指外展,是拇指离开手掌桡侧缘向与手掌相垂直方向运动,与拇指外展相反方向的运动称为拇指内收。 拇指腕掌关节还有旋转活动,然而旋转运动并不单独产生。在拇指从休息位或内收位开始,向伸直、外展与对掌位作弧形运动,而腕掌关节产生旋前活动。相反的动作,即由对掌位恢复到休息或内收位时,产生旋后活动。海指腕掌关节旋前与旋后的方向与前臂旋转方向一致。 周围神经的检查 一、营养性变化 周围神经内包含有交感神经纤维,当它损伤后,除去外观可以见到指甲、指腹、皮肤等处有营养性改变外,其分布区的皮肤由于汗腺分泌的中止,可呈现皮肤干燥。这一现象,在神经损伤的早期即可出现,对儿童早期神经损伤的诊断意义更大。 检查汗腺功能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手指轻轻触摸皮肤。出汗区域可感到局部湿润、粘涩,而不出汗区域为干燥光滑感。检查前,检查者最好先将自己的手指擦干,以免将汗液带到被检查的区域,而产生错觉。也可以将患手皮肤擦干后,在强光下((100瓦)照射,数分钟后观察是否出现细小明亮的汗点,借助放大镜可以观察得更清楚、仔细。此外,检查出汗功能,还可应用一些化学试剂,如淀粉和碘的混合物、茚三酮等。茚三酮试验是将手指按压在有茚三酮的滤纸上,有汗液即出现指纹印。此法可保留指纹印,并可与以后的检查进行比较。 . . . 神经损伤后,该神经支配区的血管也随之起变化。早期是血管扩X,表现为损伤神经原来分布区的皮肤温度增高。约两周左右,血管逐渐收缩,出现该处皮肤温度低,触之发凉,并呈苍白。 二、感觉 感觉的检查是靠病人主观的反应,病人在检查中的配合十分重要。除了和病人解释清楚检查的目的和应注意的事项外,还应仔细、耐心的检查,力求准确。和健侧对比与反复检查常常是必要的。 检查触觉可用棉花絮轻划皮肤,检查痛觉可用针刺皮肤的方法。由正常皮肤或健侧开始,开始先让病人看着做一两次,使其了解检查的目的、方法和体验感觉。然后,令病人闭上眼睛,再重复检查。嘱病人当有感觉或感觉有变化时就立即主动说出。避免暗示性的提问,如“知道不知道?〞“痛不痛?"等。 检查感觉,首先要稳定被检查的肢体,而且尽量避免被检查的肢体接触其他物体。如果不稳定,检查时可产生关节被动活动,如果患肢置于桌子上或用手托扶,检查时针刺压力可传至肢体与外物的接触面。这些都可能使病人产生错觉,致使检查结果不准。 触觉与痛觉的检查结果,可分为丧失、迟钝和过敏三种情况。检查重点应放在单独神经分布区(详见神经损伤章)。并将感觉障碍区以绘图形式记录之,便于日后观察其变化。 在具有痛觉的区域,可做两点鉴别检查。沿手的纵形方向,用变换距离的两点针刺之,嘱病人迅速回答能否鉴别出是一点还是两点。如果不能鉴别,则加大两点之间的距离,直至能区别为止。然后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正常人在手的掌侧,手指末节约为 3-5毫米,中节为3-6毫米,近节为4-7毫米,指蹼到远侧掌横纹区为5-8毫米,手掌其他部分为6-10毫米。在神经损伤后恢复过程中,通过此检查可了解痛觉恢复的程度。 拾物试验,是对感觉功能要求较高的一种检查方法。嘱病人拾起放在桌上的硬币、钥匙、螺丝钉、圆钉等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拾物时,病人可以目视,或者闭眼操作。后者对感觉的要求则更高些。还可以和健侧拾物的速度相比较。也可以嘱病人闭眼后,以鉴别上述各种物体为何物。拾物试验主要检查正中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功能。当然手内在肌的运动功能,在此检查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运动 根据患手呈现的畸形,对可能有损伤的神经功能进行检查。检查时要注意选择有代表性的肌肉先检查,证实该肌肉已麻痹时,然后再逐步检查该神经支配的其他肌肉。总之,尽量做到检查时要有重点、有次序,目的明确。 (一)尺神经爪形指畸形,常为尺神经损伤所致。重点检查外展小指肌与第一背侧骨间肌。因为这两条肌肉位置表浅,容易扪到或观察其肌腹有无收缩。前者当小指掌指关节外展时,在小鱼际肌的尺侧可触知或观察到该肌有无收缩。后者可于拇指与示指用力相捏时,在第一、二掌骨之间检查该肌的收缩情况。 在检查手指的内收或外展运动时,掌指关节应放在伸直位。因为,伸指总肌有使掌指关节外展的作用,屈指肌可使掌指关节内收。即伸指总肌于伸掌指关节同时可产生手指外展活动,而屈指肌在屈曲手指同时产生内收动作。因此,只有当掌指关节在伸直位进行手指内收与外展功能的检查时,才可以消除上述两肌肉的影响。此外,掌指关节伸直时,其侧副韧带松弛,允许该关节有较大的侧方活动度,以便于检查。 拇指的内收功能,除内收拇肌的作用外,伸拇长肌与屈拇长肌均有此功能,而且内收拇肌位置较深不易扪与,也无法观察,一般不单独检查内收拇肌功能,作为代表尺神经有无麻痹的标志。 骨间肌除使手指内收与外展以外,还可屈曲掌指关节与伸直指间关节。嘱病人作此的同时,并被动屈曲近侧指间关节,以试其肌力大小,有无麻痹。 . . . 除手内在肌外,尺神经还支配无名、小指的屈指深肌与尺侧屈腕肌。其检查方法详肌力检查。 〔二)正中神经 拇指的内收、旋后畸形,常常标志外展拇短肌的麻痹。检查拇指外展时,注意和伸拇的动作区别。将患手放平,手掌向上。嘱患者将拇指指尖朝上动作。 对正中神经运动功能的检查,以外展拇短肌的功能最具有代表性。因为正中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其中第一二蚓状肌位置深,而且其功能与骨间肌相近似,不易单独查,拇指对掌肌位置也深,与外展拇短肌功能不易完全分清,屈拇短肌又有其深头为尺神经所支配;而外展拇短肌位于皮下,检查方便,结果可靠。 如果拇指外展功能丧失,应进一步检查正中神经支配的其他肌肉。正中神经的高位损伤,由于屈拇长肌和示指的屈指浅肌与深肌的麻痹,患者在握拳时出现拇指与示指不能屈曲。虽然中指的屈指深、浅肌也均麻痹,但由于无名、小指的屈指深肌由尺神经支配,而它扪的肌键与中指的屈指深肌键相互连接,因而可以带动中指的屈曲(见图1o-26)。此外,无名、小指屈指浅肌由正中神经支配,而由尺神经支配的屈指深肌可以完全代替浅肌的功能,而使两手指可充分屈曲。 三个屈腕肌中,由正中神经支配的掌长肌与桡侧屈腕肌如已麻痹,但尺神经支配的尺侧屈腕肌功能如完好,患者仍能有屈腕动作。须在患者作屈腕运动时,分别观察与触摸上述三条屈肌的情况,始能判断各屈腕肌有无麻痹。 如果正中神经在肘关节平面或上臂部损伤,除上述诸肌肉麻痹外,还影响到旋前圆肌。前臂屈肌由于其起点在肘内侧,也有使前臂旋前的功能。当正中神经高位损伤,而尺神经功能尚好时,依靠尺神经支配的无名、小指屈指深肌,前臂多少仍可有些旋前作用,但被动旋前要比主动旋前X围为大(图2-14)。旋前方肌位置深不能单独检查其功能。 (三)正中神经与尺神经 正中与尺神经合并损伤,常出现铲状手畸形。除前节(尺神经一节)所述的手内在肌麻痹的体征外,拇指与小指不能相对。正常时,拇指与小指的指腹可以相对,这一动作需要有拇指的大鱼际肌,如外展拇短肌、对掌拇指肌、屈拇短肌与内收拇肌;和小鱼际肌的屈小指短肌、对掌小指肌以与第三掌侧骨间肌的作用。此外,伸拇长、短肌也参与此一运动(见图1-75)。因此,这是一种要求较高的运动功能检查方法,通常当尺神经损伤修复后,虽然运动功能恢复颇满意,但也很难完成这一动作。有时,拇指与小指的指尖可以相接触,但这不是真正的指腹相对的对指动作。 (四)桡神经 桡神经麻痹产生的垂腕畸形很典型,检查也容易。因为所有的伸指(拇)与伸腕肌均由桡神经支配。桡神经损伤,常常并发于肱骨干骨折,而这种神经损伤大多能自行恢复。在损伤的远端,肱桡肌的肌支,是桡神经的第一个肌支。因此,观察肱桡肌的有无恢复,对神经损伤的预后十分有价值。 桡神经除支配上述肌肉外,还支配肱三头肌。但该肌支较高,在腋部的损伤常引起肱三头肌的麻痹。有桡神经高位损伤时,不应忽略对肱三头肌的检查,这对损伤水平的定位很有意义。 四、神经干的触痛 周围神经损伤后,损伤的近端出现神经再生。再生的神经纤维开始较正常者为细,而且没有髓鞘。触压或叩击该处,则患者感到该神经分布区皮肤有放射痛。 如果神经断裂,未经修复,其近断端形成的假性神经瘤内,即包含着这种再生的神经纤维。根据局部出现的触痛,可以判断神经干损伤的水平。如果损伤的神经仍有连续性,在局部增粗变厚的神经干上,也可查出触痛,这对诊断损伤水平同样有意义。 .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06db2984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