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文化学问有哪些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终一天的晚上,即之彩,以鸡鸭鱼肉及各种蔬菜为主。 江西南昌地区一般十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八大菜、两个汤。 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下面是我为 苏州一带,餐桌上必有青菜(安乐菜)、黄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 大家整理的除夕文化学问,期望对你们有关怀。 湘中南地区必有一条一公斤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一个3公斤左右 除夕各地饮食文化 的猪肘子,称“团年肘子”。 旧时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饭,炖猪肉、牛羊肉、炖鸡,再做几个炒菜。 皖中、皖南餐桌上有两条鱼,一条完好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又表 陕西家宴一般为四大盘、八大碗,四大盘为炒菜和凉菜,八大碗以烩菜、烧菜示年年有余,另一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子连孙,人丁兴盛。 为主。 祁门家宴的第一碗莱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笋、虾米、鲜肉等制成, 安徽南部仅肉类菜肴就有红烧肉、虎皮肉、肉圆子、木须肉、粉蒸肉、炖肉及含义为“和气生财”。 猪肝、猪心、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肉片、炒肉丝等。 合肥的饭桌上有一碗“鸡抓豆”,意思是“抓钱发财”。管家人要吃一只鸡腿, 湖北东部地区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名为“抓钱爪”,意味着明年招财进宝。 蒸全鸡;“三糕”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是鱼丸、肉丸、藕丸。 安庆的当家人要在饭前先吃一碗面条,叫“钱串子”。 哈尔滨一带一般人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无非是鸡鸭鱼肉 南昌地区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和蔬菜。 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有。 赣南的年夜饭一般为12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为“十大碗”,讨“十全十福” 第 3 页 除夕的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除夕通常又被称作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的最终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春节的前一天,有人称之为“年三十”,是从时令上讲的,而称之为“除夕”则另有讲究。“除夕”源于先秦的“逐除”。除夕在古代有很多雅称,如,除傩(如今有闽南“傩戏”)、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除夕守岁与春节贺岁都是万事吉利,共同奇异的祝愿《吕氏春秋》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除“疫病之鬼”,这便是“除夕”的来由。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称谓的,是见之于两晋的《风土记》(周处著)。 除夕守岁的文化意义及由来 在我们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着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的时候开头,这顿年夜饭要渐渐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始终要迟到深夜。关于守岁的文化意义咱们其实并不是特殊了解。 守岁的由来: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头,这顿年夜饭要渐渐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始终要吃到深夜。依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风俗。守岁的风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奇异期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今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主动意义。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好玩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狠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损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间,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相互拱手作揖,庆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 第 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5deaa7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