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文化学习心得

时间:2023-01-14 17:25: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习王阳明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的心得

扎佐中学 王雪



寒假期间,学校组织我们全校教师共同学习了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通过学习我的体会是;阳明文化博大精深,致良知更是一种伟大的力量。阳明先生曾贬谪到我们修文龙场,在万山丛棘、穷乡僻壤的龙场之地,他潜心思考,最终参透出人生的真理,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阳明先生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知善知恶的基础上,为善去恶实现知与行的一致,实现致良知。

作为一名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妨会出现对现代教育价值的困惑。现代社会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耗费普通家庭近三分之二的积蓄,对于农村家庭来说甚至倾其所有。而当今一名大学生的工资却抵不过一名普通农民工,在大学校园里甚至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话。有同学和学生家长看到这样的现状,干脆打消了积蓄读书的念头,甚至有些人都产生读书无用的想法。这些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教师深思。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学习了王阳明“致良知”思想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因此,教育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系统工程,是针对于受教育者一生的发展,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内在逻辑。

对此,教师要重新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呈现爆炸式发展,社会将呈扁平化发展趋势,即在未来的社会中个体将逐步以 “平等”的形式,出现在各个社会岗位中,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革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无善无恶心之体”出发,引导学生“知善知恶”,帮助学生“为善去恶”。具体说来,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力由教师方向学生方的转变,实现由“他教”向“自教”转变和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教育价值取向上,要由提高学生“分数”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转变,


真正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教育结果上,要由“升学率决定绩效工资”向“毕业生、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综合评价”转变。

作为教师在日常学生管理中要运用“致良知”的思想,正确看待学生,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升教育实效性。

理解学生。在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外向;有的学生踏实学习,有的学生不思进取;有的学生遵守纪律,有的学生“顶风作案”等等。日常的学生管理复杂多样,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学生,学生最开始都是带着学好的心态步入教室的,只是外物的影响使其表现出现差异。学生的各种表现都是有缘而起,对此教师对不良表现先不要赋予情绪,情绪的混入会打乱教师的思路,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生,探究学生出现不良变现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问题学生,在探究其产生原因后,对症下药,逐步使其恢复“无善无恶心之体”然后,帮助其认识到不良的表现源于对“善”“恶”的选择,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择“恶”对人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凸显做人向“善”的重要性,恢复内在“良知”

鼓励学生。学生在“知善知恶”之后,“良知”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知”与“行”之间还有一个“意”的问题,特别是问题学生,在养成了不良习惯后,突然改掉是不现实的,比如有些学生网络成瘾,通过“良知”教育,认识到了沉迷网络的危害,但能否经受住网络的诱惑,还要有强烈的意志及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为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多实践,鼓励学生在“善”“恶”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引导其“为善去恶”达到“致良知”,实现知行合一。

当前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积极性不高及学习纪律性不强等问题,按照阳明先生的观点,应该是读书前的“立志”环节出了问题。对此,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要实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信念。从性质上,理想可分为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从理想的内容上,理想可以分为社会理想、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素质理想;从理想的奋斗时间的长短上,理想可以分为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符合实际的理想信念,既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又符合自身情况的实际。既要高屋建瓴,有方向性,又要贴地气,有操作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64c06dbd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