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屈原的评价 一、前人评价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 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同姓无可去之义。‛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他对《诗经》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 二、今人评价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中国文学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把它与古老的‚诗三百篇‛相比较,并对于它的特点与贡献做了这样的评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甚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出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及其势力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让楚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和大臣们的叛国,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也表体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如《离骚》写他向重华陈辞之后御风而行,他先叩天宫,帝阍闭门不纳;他又下求佚女,佚女恰巧不在那里;他去向宓妃求爱,宓妃却对他无礼;他欲求简狄和二姚,又苦于没有好的媒人去通消息。这种上天入地的幻想与追求反映了屈原在现实中对理想的苦苦探求。此外如《九歌》、《天问》等还采用大量神话和历史传说为素材,其想象之大胆、丰富 ,古今罕有。 除此之外,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b87ad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