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诗话 作者:暂无 来源:《烹调知识》 2015年第6期 王荣华/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龙的节日说、恶日说、夏至说等等,但由于屈原的人格高尚,诗艺超群,故以“纪念屈原说”的影响最为广泛。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因遭到权贵的嫉恨,被流放到沅江、湘江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在写下《怀沙》之后,于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渔夫们划船,来回打捞。有人还将饭团、鸡蛋、雄黄酒等投进江里,说是让鱼龙吃饱晕了,就不会去咬屈原了。此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以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活动来纪念屈原。屈原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大诗人,故端午节又称诗人节。 古往今来,涌现出了大量的吟咏端午节日的优秀诗篇。光是宋代,72卷《全宋诗》中诗题里含有“端午”两字的就有218首,还不包括诗句中写到端午情景、端午习俗的。《全唐诗》中直接写到端午的诗也不在少数。这些诗篇,有的描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有的表现生动有趣的节日情景,有的抒发对人生的万千感慨,有的则歌颂与缅怀屈原的伟大人格。 在咏端午的诗中,首先要提到的是怀念屈原的诗作。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此诗不事雕琢,明白自然,既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昏君佞臣的无比愤懑。尤其后两句,大气磅礴,掷地有声。文天祥写过5首端午诗,其中一首五言诗道:“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汀隔辽海。”(《端午即事》)表达了诗人效法先贤、忠君报国的情怀。 赛龙舟是重要的端午节习俗,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龙形的船,做竞渡游戏,是半祭祀、半娱乐性的节目,是一项重要的民间体育活动。龙舟竞渡的场面往往是热烈壮观的。有关描绘赛龙舟的诗歌,写得最好的当要数唐朝张建封的《竞渡歌》,历来为人们传诵:“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此诗境界开阔,场面宏大,气氛紧张,扣人心弦。为了衬托竞渡的热闹场面,诗人写到了那些银钗照日、罗衣飘香的美貌女子。她们柔情脉脉,平日很少出门,今天却纷纷出来观看,一饱眼福。 除了赛龙舟,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表明了粽子已为民间普及食品。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欧擎五云浆”,描绘了粽子的大小和质量。连唐玄宗李隆基吃了“九子粽”之后,也诗兴大发:“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可见当时宫廷对粽子也很珍视。明代庄昶的《端午食赐粽有感》:“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红霞光。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官河戍卒十万艘,总向天府挽飞粟。君门大嚼心岂安,谁能持此回凋残?”表达了诗人端午时节对百姓无米之炊的同情,鞭挞了皇帝的糜烂生活。 端午节还有其他一些习俗,如饮雄黄酒,佩戴香包,插艾叶,挂菖蒲等等。这些习俗的流行,与人们追求健康、祝福吉祥的心理有关。因为雄黄、艾叶等均有杀菌消毒、除蚊灭蝇的功效。俗话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本草纲目》上说:“雄黄……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荆楚岁时记》上说:“五月五日,……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加上古人迷信,认为它们还具有“杀精魅,辟恶鬼”的功能,于是这些习俗也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了。宋代诗人秦观的词咏道:“粽团桃柳,盈门共垒,把菖蒲,旋刻个人人。”元代诗人舒由页还写到当时农村家家挂艾叶菖蒲的情景:“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度端阳”。昔人有端午诗词说:“户上犹悬艾绿,樽中尚染雄黄。儿颜隐隐虎头王,故事年年依样。”纪实之作也。近代人子鸿《燕京竹枝词》:“何人传下此奇方,为避毒虫抹雄黄。儿童头上都有迹,整个王字印中央。”“府第朱门过端阳,菖蒲艾子挂门旁。”冯文洵《丙寅天津竹枝词》:“门悬蒲艾饰端阳,九子盘堆角黍香。更为儿童避虫蚁,额间王字抹雄黄。”都对端午习俗作了生动的描述。 还有一些咏端午节的诗词,是作者因景生情,抒发了一种怀亲思乡之情。如唐代殷尧藩《同州端午》:“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在离家35年之后,已经是鹤发垂肩,老态龙钟了,在端午节突然回到故土,童自然不知来者是谁,故有一句“欲问何方是故乡”,一种强烈的怀乡之情跃然纸上。抗战初期,老舍在武汉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武汉沦陷后,“文协”迁到重庆,端午节老舍在友人家写下了这样一首七律诗:“端午偏适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诗中虽写出了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和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但所表现的高雅情操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能不使人由衷叹服,肃然起敬。 多年来,对于客居海外的游子、同胞而言,祖国的每一个节日都更是一个引发他们思念故土渴望回归的节日。端午节也不例外。台湾诗人余光中《漂给屈原》一诗,就郁积着诗人几十年来浓得化不开的乡愁。诗句说: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有龙舟竞渡就有人击鼓/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哀丽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cdb00400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