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学论文-蝗虫

时间:2023-02-06 19:27: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蝗虫



摘要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俗称“蚂蚱”,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

10,000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关键词 蝗虫 特征 危害 价值

一、 形态特征

全身通常为绿色、灰色、褐色或黑褐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蝗虫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器内,触角上有嗅觉器官。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主管听觉。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 生活习性

蝗虫]数量极多,生命力顽强,能栖息在各种场所。在山区、森林、低洼地区、半干旱区、草原分布最多。每年夏、秋为繁殖季节,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这种形态的昆虫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


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蝗虫在中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时代。

三、种群分布

飞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蝗虫,已知有10亚种,其分布遍及欧、亚、非、澳四大洲。我国有3个亚种: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亚洲飞蝗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西藏飞蝗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寒区的许多河谷与湖泊沿岸地带。

虽然差别较为细微,但是全世界有将近30种的蝗虫,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长角蝗虫和短角蝗虫。短角蝗虫更常见,两种蝗虫都会在阳光好的日子发出吱吱叫声。长角蝗虫比短角蝗虫要大出5倍而且能飞。

四、 危害与防治

(一)危害

蝗虫是农、林、牧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种对农、林、牧业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虫已有1万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蝗虫约300种左右

我国已知蝗虫在900种以上,其中对农、林、牧业可造成危害的约60余种。对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较大为害的蝗虫主要有东亚飞蝗、稻蝗等,大发生时可严重为害牧草和农作物并直接影响农牧业的发展。根据我国几千年来史籍的记载,成农业上毁灭性灾害的蝗虫,主要就是飞蝗,并认为干旱与飞蝗同年发生的机遇率或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涝后旱,蚂蚱成片;蝗虫灾害与水、旱灾害常此起彼伏,交替发生,一直是严重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影响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灾害。

(二)防治方法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2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3、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4、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5、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蛙类、鸟类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ed43d4aa8114431b80dd8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