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含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也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但是它的含义到底为何,人们有时并不太清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很明显,在这里,司马迁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表达对孔子的景仰和称羡之情。但是后人对这句话的解释却有很大的争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郑玄和朱熹的解释。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上句“高山仰止”,郑认为“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认为“高山”就是人们在自然界中看见的高山,并无喻义,“仰”就是“仰望”。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他们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对该字的解释没什么争议,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1· 另外,“景行行止”这句话中的读音有些分歧,第二个“行”从读音到释义都没有什么问题,分歧在于第一个“行”字,目前所能见到的,主要有两个读音:háng、xíng。读háng,显然是根据朱熹的解释把“景行”解释成“大路”;读xíng,也显然是根据郑玄的解释把“景行”解释为“正大光明行为”。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或高尚,“景行”,大路,比喻行为光明正大。这样,好像郑玄朱熹都应该没有什么意见了。 其实,根据古人作诗爱用对偶的特点,与“高山”相对的应该是“大路”才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出处《诗经·小雅·车辖》全诗通篇都是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在迎接新娘时乐呵呵傻呼呼地吟唱。它的最后几句说的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 ,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意思就是说:“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四匹马儿跑不停,六条缰绳皆如琴。见你车上新娘子,安慰我心暖如春。”因此,朱熹的看法是很有道理的。他的看法是对这句话本义的解释。而郑玄,他可能是根据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的表述而做出那样解释的。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来表达“景仰和称羡”之情的,最早可能是司马迁。司马迁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在郑玄之前早已通行于世。而郑玄的解释,应该是·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fdad77134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0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