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间:2024-03-30 02:18: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前两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后一次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是由城市转向农村。1927年,由于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影响,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8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 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192781日于中国的江西南昌,中国共产党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清共政策而发起的

武装反抗事件)

秋收起义19279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

广州起义19271211日)( 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这为中国革命创建人民军队,从城市转入

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二次工业重心转移是由农村转移到城市。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195066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从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新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会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总的任务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七届二中全会1949 3513日在中国河北平山县西柏坡举行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是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上。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年动乱结束后,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就为全会的召开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准备了条件。全会果断地停止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它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前进道路的过程中,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是土地改革1949.91953年春)。土地改革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政策主张和根据地分田分地探索在夺取政权条件下的一次充分的实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延续、展和深化。19499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出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6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我国土地改革在全面展开。到1953年春,除了中共中央决定不进行土地改革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约700万人)外,中国大陆的土地改革已宣告完成,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获得了7亿多亩土地,免除了350亿公斤的粮食地租,实现了几代人耕者有其田夙愿。从新中国初期的历史文献看出:农民在分得土地以后,是作为小的私有主而存在的……”;农民私有土地可以买卖、租佃,但要受一定的限制。为保护农民土地私有财产权利,当时的县人民政府普遍给农民颁发了《土地房产所有证》,在这份全国基本统一法律文本中规定:农民土地房产为本户(本人)私有产业,耕种、居住、典当、转让、赠与、出租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土地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在随后几年的农业增长中已经表现得淋漓尽致。1952年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年平均递增13.14%棉花总产量由44.4万吨增加到130.4万吨,年平均递增43.15%;油料由256.4万吨增加到419.3吨,年平均递增21.17%

第二次是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土地制度变革(19531957)。互助合作运动大致上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从全国解放到1955年夏的互助组和初级社阶段;二是自1955年夏至1957年的高级社阶段。互助组有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等形式,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在保留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农户私有制的基础上,农户间通过人工互变、人工变畜工、搭庄稼 、并地种、伙种等形式,相互提供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困难或者借此提高收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的最主要特点是,农民仍然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但必须交给初级社统一使用,允许社员保留小块自留土地,年终的分配时,农民土地股份参加分红,因此,初级社有时也称土地合作社。高级社是在初级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它实行土地、耕畜和大型农具作价(股份)入社,集体所有,统一经营,但仍允许农业合作社留下总耕地的5%由农户分散经营,自由种植蔬菜或其他园艺作物。自留地归集体所有,不征公粮,不交集体提留,规定经营者不得私自出卖、出租和非法转让。综上可以清楚看到,农户私人 所有的土地被改造为社区(高级社)集体公有土地的过程和路径。

第三次是公社体制下的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制度安排(19581978)。公社体制下实行农村土地三级所有。其做法是:原属于各农业合作社的土地和社员的自留地、坟地、宅基地等一切土地,连同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以及一切公共财产都无偿收归人民公社三级所有。公社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管理,实行平均主义的劳分配。但要指出,公社体制是在长达25年的运行过程中不断整顿和完善的,从整顿和巩固公社的组织……”1958.12),纠正一平、二调、三收款的错误(1959.2),到要求各地人民公社在实行三级管理、三级核算……”1959.4),再到颁布《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人民公社60条)(1962.9),标志着农村人民公社所有制关系,先后经历了人民公社所有、人民公社三级所有以生产大队所有为基础、人民公社三级所有以生产队有为基础等三个阶段,逐渐走向成熟和定型。人民公社60条最终将土地、劳力、牲畜、农具四固定到生产队,分配核算也以生产队为单位,形成分别以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性全员共同所有、共同经营的农村经济管理格局。

第四次是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改革(1979~今)。改革30年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9),恢复和拓展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确立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期稳定承包权、鼓励合法流转的新型农村土地制度。第二阶段(20002008),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沿两条主线展开:一是继续完善并用立法规范承包土地制度;二是探索和推进土地征用制度及农村建设用地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30年变迁采取了农民自发制度创新与国家强力推行相结合的方式,沿着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保障收益权、尊重处分权路径前行,至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和成型的新型土地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精神是充分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利益的同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这一制度的政策内容包括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长期不变,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允许集体经济组织拍卖荒山、荒地、荒坡、荒滩的经营权,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有偿转让集中土地的经营权来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这些精神和政策以法律形式载入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3c1c91daef5ef7ba0d3c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