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忠”及其演变

时间:2022-12-09 05:13: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语》中的“忠”及其演变

摘要:《论语》中关于“忠”的讲述可以说是较多的,“忠”字共出现了18次之多。然而,孔子所讲的忠似乎和我们今天理解的不大一样,现在讲到忠,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的是忠君忠国,而忠再看孔子的思想中反映的则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与修身准则。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历史发展的需要,忠改变成了君臣之道,当封建君主集权遇见孔子的“忠”,便喜不自胜的把它作为了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由此,忠也就变了味儿。

关键词:论语、忠、孔子、忠君 君主

关于忠字,《说文》里这样解释:“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通过对忠字的形声、会意解读,我们似乎能嗅到关于忠的本义,它与孔子所提倡的忠是有些符合的。而对于忠字本身也是极好理解的,中在上而心在下,不偏不倚,无论对什么东西,只要把心摆正了,就是忠了。这里,我想,现代人受传统君臣观影响实在是太深远了,已经很少还有人从这个字本身来思考其含义。在孔子的忠的思想之中是注重忠的,而他的思想之中则更多地包含的是待人接物要尽心尽力,强调的是尽心尽力的处世之方。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忠的句子,就从大家都熟悉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来说,这里所说的忠就只是简单地尽心做好别人委托你的事儿,正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是一个道理。这儿里的忠,侧重于对人的诚心,这是孔子对其弟子的要求,要求他们尽心做事,不要三心二意。述而篇中有这样的一句“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是说孔子以四种内容教育学生:文献、实践、忠心、诚信。后面两种都是与人交的原则与要求,这是君子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而对于下面这句,可能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和?”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就是孔大圣人在教导大家要忠于皇帝忠于国家,但其实呢吗,他还是说的是尽心辅佐君主治理天下,不过,自古以来似乎这都是有争议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就称之为“忠君是圣人所言”。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这里说的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君也要“以礼事臣”,在这种相互关系之下,不会是像封建极盛时期的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思想。考察论语中的关于忠的意思,其实均没有我们现在所理解的那种绝对的服从与坚定地信念。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这样说:“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劝人向善是对道的忠,为天下人谋福利才是仁。这里就更加对忠的高度有所提高,这又是另一位儒学大家的对于忠的理解,而从中并没有特意的去对忠君进行粉饰,只是讲忠人,这里人只是指一般的人,完全没有把忠赋予给君主,对于君主的忠似乎也和常人没有多大的区别。对于忠君,儒家思想中也曾讲到过一些,众所周知,孔子主张“法先王”,极力推崇恢复周制,而这里就要讲到一个礼,对于违背礼的行为,孔子是极为不能容忍的,对于季孙氏僭越礼法,以天子八佾之礼舞与庭,孔子就曾发出过“是


可忍,孰不可忍”的愤慨,由此可见,孔子并不是个迂腐的老顽固,也敢于批判那些地位高于自己的人。论语·宪问篇中有这样一句“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这一句就十分明确的指出了孔子提倡的事君态度——不谄媚,及时指出君主的错误。这里就明显的和后面封建社会中所提倡的忠君有所不同了,这里的忠几乎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外在关于对微子、箕子、比干等人的看法时,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忠于大道的,并不认为他们对君主的冒犯有什么错处。从这些事件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孔子并不是一个教导人们对君主愚忠的人,他提倡的是以礼事君、以法事君,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孔子原始的忠变了意义呢?

纵观古代王朝,几乎都是守之以礼,而这里的礼,自然指的是经过适应君主需求的儒家思想。从强大的汉王朝开始,儒家思想就已经开始被改造,一代一代的不断延续下去,每一王朝总会对其有所发展来适应自己的需要。

汉王朝前期,黄老之学盛行于世,社会修生养息,天下一派太平,然而到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却彻底的打碎了这种治世之景。七国之乱也给君主提了个醒儿,是时候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了。汉武帝登基,这一问题最终得以实现。可以说汉武帝时期就是儒学大换血的时候,为了加强统治,思想上的统一性是必须的。这时候,出现了迎合汉武帝的董仲舒,董仲舒看穿了汉武帝的心思,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学说,使得君主的权利与人们的最高信仰——天联系了起来,为君权的合法化提供了神学基础,这也使得君主的地位一跃而上,当然了,这也就与原来的孔子事君思想对不上号了,于是乎,新鲜的“三纲五常”出炉了,春秋大一统、独尊儒术的思想一统使得儒家学说一跃成为百家中最大的赢家,也从此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然而,当然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就本文所讨论的问题而言,那就是孔子的事君以礼成为了君臣之间绝对的服从与忠诚关系。从汉武帝时候开始,改造的儒家的忠君思想就被继承下来,并随着思想的深入而贯彻人心。东汉章帝时, 为了统一学术思想以为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服务, 皇帝亲自召集诸文武大臣及儒生大会于白虎观, 讲议《五经》异, 并将其所议著为《白虎通义》这是中国封建史上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 对中国经学史、思想史、政治史均有重要的影响。仅就其伦理道德思想方面, 就作出了符合于封建君主统治要求的解释与规定。这使得忠君这一概念更加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得其逐渐为人所被动接受并遵从。对于后面的忠君思想的发展笔者已不想再详细介绍,但是我们始终绕不过的一个人——朱熹,却是不得不说的,因为他,使忠君思想再一次有了革命性的飞跃。朱熹提出“君臣父子之大伦, 天之经地之义而所谓民彝也。故臣之于君, 子之于父, 生则敬养之, 没则哀送之, 所以致其忠孝之诚者, 无所不用其极为非虚加之也。”在他这里忠君发展成为天地之大义,加之,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已把人的特性和需求完全抹杀掉,人只是单纯地存在于被统治的地位,没有任何的地位与权力可言,只能是机械的遵从于三纲五常为君主所利用。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历史上的一些愚忠之人感到悲哀。杨家一门忠烈一次次的被排挤惩罚还一次次的挽救北宋危机,正是这种愚忠的思想让他们到死都没有任何怨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05e3987de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