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 杜牧 整体把握 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长江南岸。而杜牧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乃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杜牧此诗只是借相同的地名,寄寓吊古之意,并抒写自己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抒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影响,而是反说其事,更以两名女子可能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以小见大,含蓄、形象而颇具风致。 课文赏析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消沉凄侧。这些,都影响着 他的诗的风貌。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 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晚唐诗人和他们的前辈不同,他们已经失去了中兴的锐气,怀着一种矛盾心理,感慨衰败不可避免的到来,感慨生不逢时,不得展襟抱。怀古伤今,就成了此时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都有大量怀古伤今之作。杜牧写这类诗,完全是一种大手笔的气概, 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赤壁》的开头便与众不同。此诗的开头只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一场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重大战斗,英雄云集,何等壮伟。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引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了铺垫。全诗最精彩的,当然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两句。这两句是议论。“认前朝”, 本来可以写对这场战争的回顾,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缅怀,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历史评价, 而是直接的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史学家们在论赤璧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把同情放在孙、刘一边。因为有这倾向,也便把这场战争的胜负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杜牧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引起议论,反映出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史识。 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他在一个更高的层次观察、思考着历史,顿使诗歌平添一种更上一层楼的气概。史论有如此气魄,而其表述方式却那样风流潇洒。不直言战争之胜败,而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为曹操晚年享乐处,蓄姬妾歌伎于其上。拈出铜雀,使人联想到曹操纵欲的这一面;铜雀而又言“春深”,又加一层风流温馨。用一“锁”字,重台密阁,更加重了藏娇之意。试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横扫天下胜利之后,拥江东二乔于铜雀台,弦歌艳舞,以享受缠绵之春色,当是何种得意气概。写设想中的东吴败亡,不言河山破碎,生灵涂炭之类,而拈出“二乔”人魏以暗喻,同样把东吴领袖人物之风流儒雅的风神传递出来了。把硝烟弥漫的战争的胜负,把如此重大的历史大事件写得如此风流蕴藉,非杜牧不能。杜牧是风流才子,善写闺情恋意,他把这种表述方式用于庄重的史论,而且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 便表现了杜牧特有的风韵情采。但是杜牧之写史论,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原文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诗人借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自将磨洗认前朝。 叹,这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东风不与周郎便, 反写历史,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隐含诗铜雀春深锁二乔。 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主题 诗歌从反面落笔,用两位美女的命运来说 明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的影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名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69326ab2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