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小学五年级古诗《牧童》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 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 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 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 他们能借助注释、 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 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 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 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 而 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 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 所以在课上, 我淡化 了对诗意的讲解, 直指重难点。 从今天的课堂来看, 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 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是用色彩、 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 “设景想象教学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设学生乐于接受, 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 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 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 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 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 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重点读写 “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 我告诉学生: 诗歌更讲究节奏, 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 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 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 我鼓励学生, 不仅要读懂诗意, 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 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 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 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 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 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 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 在这个环节中, 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 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 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以上的教学设计, 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 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 品味其精妙之处, 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 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 显得比较单薄。 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 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 我补充了雷震 《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让学生感 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 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 再次补充栖蟾的 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 无是亦无 非。”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 《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 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 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 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 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 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 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 一目了然。 “自由自在、 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 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 想象其中的画面,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 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 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 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 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 经过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 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 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 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 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谢谢大家。 精品文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18a836386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8e.html